记者郭云龙报道 苗木企业愁销售,园林企业愁采购。3月3日至5日在浙江(中国)花木城举办的“首届沪浙园林绿化产业交易会暨第三届浙江萧山花木节”,首次搭起了破解“双愁”难题的交易平台。
以往的苗木展多为苗木企业唱独角戏,园林绿化公司参与得少。本届花木节主办单位除了浙江省花木协会和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外,代表苗木需求方的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也位列其中。浙江、上海分别组织两地的苗木生产企业、园林绿化企业共同参展,实现了生产企业和用苗单位直接见面、苗木供需两地的区域性结合。据统计,在300余家参展企业中,园林施工企业有70多家。
在展会上,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组织了上海园林(集团)公司、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70余家企业参会或参展,有50余家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发布苗木、资材等采购信息,并举行了现场采购招标活动。浙江的苗木企业也展出了观赏苗木、盆花、园艺资材等展品。针对上海市园林绿化档次高的特点,除了常规的苗木品种外,不少浙江参展企业还专门展出了容器苗观赏竹、水生植物、造型苗木等。
展会上,共有13家园林绿化公司就19个苗木采购项目与苗木生产企业、配送公司签约,合同总金额达7921万元。萧山区林业局副局长胡乃方说,为了保证合同的实施,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协会和萧山花木协会将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监督。
上海园林绿化行业协会秘书长许卫星说,如何通过交易会模式来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会展中的新问题。上海是最大的绿化苗木消费地区之一,浙江是全国主要的绿化苗木产区,双方联手办会对于两地
花卉苗木、园林绿化产业发展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据悉,共有16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多名专业观众参加了交易会。交易会期间还举行了“上海市园林绿化发展态势及苗木需求分析”、“容器育苗发展及生产技术”等讲座。本报社长兼总编辑杨新杭应邀在展会期间做了“我国花木产业现状及分析”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