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
花卉发展见闻
屈指算来,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发展花卉种植业只有4年多的时间。既没有农户祖辈种花养花的历史,又没有现代花卉销售集散地的优势,白云区硬是用4年多的时间在业界叫响了“贵州花卉看贵阳,贵阳花卉看白云”的口碑。初春二月,记者来到白云区花卉生产基地,寻找白云花卉的成长足迹。
失败了从头再来2001年第11届全国兰花博览会在白云成功举办,使白云区政府看到了发展花卉种植业的希望。2002年10月,白云区选择管理比较粗放的马蹄莲,在艳山红镇摆拢村和麦架镇青山、小桥两个村进行试种。青山、小桥两村因龙头带动得比较好,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仅马蹄莲就从2002年的9个大棚(每个棚占地180平方米)发展到2005年的200多个棚。除了白色马蹄莲外,去年还引进了彩色马蹄莲。而摆拢村引种的20棚马蹄莲全部试种失败。但是白云人相信,在土壤、气候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既然青山、小桥成功了,其他村也能成功。于是,在贵阳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白云区先后将百合、月季两种切花和蝴蝶兰、大花蕙兰等盆花进行引种实验。如今,马蹄莲、月季、蝴蝶兰已成为白云区花卉业的拳头产品。到2005年底,全区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000多亩,产值2000多万元。
落后了学先进的白云区花农虽然从云南引进种苗、技术种植月季,但质量与云南生产的还有差距。2005年6月,白云区政府成立了花卉办公室。花卉办公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批送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到云南昆明实地学习。月季种植户秦鸿彬看到云南同行用容器种植的月季品质好、销路好。回来后,他把自己10个棚的地栽月季全部毁掉,重新搞起容器种植。他还专门请来技术人员做指导。让秦鸿彬没想到的是,受他的影响,白云区60多户月季种植户都搞起了“重建”。
白云区花卉办公室副主任张定友介绍,目前白云区花农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因此通过内部培训和外出交流的方式提高种植水平非常重要。去年,白云区建了一个专家大院,下设有3个工作站,主要是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
有难处政府来帮从青山村开始搞花卉生产起,当地村民龙万先等人就专门负责跑销路。先是贵阳市、省内,后是北京、上海、郑州等外地市场。随着销路一点点打开,龙万先等人把一部分精力撤回到白云,并成立了青山花卉协会,同时做出决定:所有青山村生产的花全部由花卉协会负责统购包销,农户只负责生产。但是,没有专门的运输工具送货常常让协会犯难。2005年,白云区相关部门了解到情况后,专门拨款3万元为他们添置运输工具。这下,不但龙万先等人跑销售有了“腿”,青山花农也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搞生产了。
现已是青山花卉协会秘书长的龙万先告诉记者,政府对他们搞花卉生产的支持力度很大。在青山村建一个大棚农户自己拿1000元钱就行了,其余的全部由市、区、镇三级补贴。白云区花卉协会副主任吴平介绍,仅2005年,贵阳市就为白云区花卉业发展提供了20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个数字是白云区以前几年对花卉业投资额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