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对改制6年取得丰硕成果的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是当他看到该所面向西部市场大力推广节水园林观赏植物时更是兴奋不已。他表示,水是战略资源,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不仅是西部缺水城市需要节水,全国范围都将面临着一场节水革命。节水园林观赏植物的开发不仅意义重大,同时也说明宁夏林业研究所面向市场创新发展走出了成功的一步。 改制前:科研市场“两张皮”捧着“金碗”要饭吃 成立于1958年的宁夏林业研究所是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的一家科研单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旧的科研体制影响,林业科研所的许多科研课题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不少研究成果只是停留在写论文、评奖、评职称上,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形成“两张皮”,不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研所的经济效益也是每况愈下。 回想起林业研究所改制前的情况,时任所长也是改制后公司的董事长李健感慨地说,当年,研究所的科研实力还是非常强的,但就是由于科研与市场脱节,被所里科研人员津津乐道的100多项科研成果,大多被束之高阁。由于科研经费少,又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所里的经济效益差,职工收入低,不少科研人才纷纷跳槽,研究所一直靠着国家科研经费勉强度日。 2000年6月,作为科研院所的试点改革单位,宁夏林业研究所率先完成了从科技型事业单位向股份制企业的转变。为了保有林业研究所的老品牌,公司的名称特批为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这个从成立之初就以吃政府“皇粮”为生的国有林业研究所终于断了“口粮”。 改制后:科研围着市场转巧打“节水植物牌” 为了彻底改变科研单位长期形成的“立项———研究———写论文———评职称”这一科研模式,宁夏林业研究所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在用人制度上,科研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工作效绩评议制,以科研项目为中心,对科研人员和后勤人员重新优化组合;在分配制度上,采用了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定酬;在管理制度上,实行了成本核算,项目主持人负责制。改制6年来,宁夏林业研究所从上到下,由内而外,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先后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奖8项,技术成果转化率达到了70%,年产值由改制前的不足4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000万元,生产面积扩大到5000亩,并在北京、新疆、内蒙古、河南、陕西等省市区建立了生产示范基地。2003年,该所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在全国9家申报单位中,以综合评审第一名的成绩获准组建国家经济林木种苗快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实,初入市场时,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卖过花,倒过苗,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发展下去,走了不少的弯路。经过反思,我们终于意识到,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是很难发展下去的。”据宁夏林业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效东介绍,研究所转制后,一切工作尽管都是围绕市场在运行,但由于没有形成核心产品,总感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为了开发核心产品,他们深入市场、潜心研究,针对西北城市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园林绿化植物品种单调这一现状,提出了“节水耐旱园林观赏植物”这一全新的理念,并率先从国外引进了彩叶灌木金叶莸,同时对当地耐旱野生植物进行引种驯化,先后筛选出了醉鱼木、黄花矶松、马蔺等既节水耐旱,又美观易于管理的园林观赏植物。 这一核心产品的确立,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为环境恶劣的西北城市填补了长期以来缺少彩叶树种的空白。据沈效东介绍,目前,金叶莸、醉鱼木、黄花矶松、马蔺这4个节水型植物在宁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园林工程中,特别是金叶莸,不仅成了当地色块植物的首选品种,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甚至北京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下一步,他们还将继续开发节水耐旱园林观赏植物品种,力争形成乔木、灌木、草花、地被四大系列产品,让“节水植物”走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