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公园奥运
花卉展示会一角。本报记者李欣摄
今年,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淀组培室)成立整30年,8月初开始的由其承办的“2006年奥运花卉展示会”成为他们对此的最好献礼。以海淀公园为基础,海淀组培室在2万平方米的展示区,通过30多个景点、50多万盆花卉,展示了他们近年来选育的187个种、350多个“奥运花卉”新优品种。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苏雪痕认为,“此次展示会真正做到了科研、展示、推广相结合,非常不容易”。一位叫董里的北京市民在留言簿上写道:“今日逛海淀公园,感觉环境好,设施好,为‘奥运’选育的花更好。”海淀区副区长孙宝启指出:“通过这次展示会,花卉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进一步推动了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一个月来,一批又一批各级领导、专业人士和普通市民来参观,大家的肯定让海淀组培室的科研人员十分振奋,谈起这些“奥运花卉”更是如数家珍。
选定“奥运花卉”不放松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海淀组培室的科研人员就感到实现“绿色奥运”对于园林花卉工作者来说,既是责任也是商机。因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之时正值北京盛夏,高温高湿、暴雨暴晒的气候条件使这时能开花的植物很少,有些即使能开花但品质较差。我国有着如此丰富的植物种类,选育一些此时能盛开和观赏效果较好的植物品种,既可以美化北京奥运,也可以增加北方地区夏季的植物景观色彩。而海淀组培室在蔬菜和花卉的选育、制种和扩繁方面有着雄厚的技术基础,并且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收集植物材料,应该有所作为。
2003年5月,该室正式向北京市科委申请了“奥运花卉新优品种选育及栽培应用研究”项目。同年7月得到批复后,他们开始加大项目的研究力度。首先是外聘专家,引进大学毕业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其次是扩大基地,将原来种植蔬菜的100多亩土地改种花卉。再就是去全国各地收集品种资源,从云南到东北,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过反复的引种、杂交、筛选,终于从200多个种、700多个品种中优选出了187个种、350多个品种。这些植物不但植株形态各异,色彩丰富,观赏性好,并且具有抗夏季高温高湿气候的特点。而且由于采用了促控技术,使不同季节开花的植物在盛夏同期开花,如冬季开花的地涌金莲、朱顶红,初夏开花的景天三七、紫露草等。同一种类的花不同品种,有的花期相差也较大,如假龙头的白花品种要比粉花品种的正常花期早50天,而在组培室科技人员的手中,它们也在同期盛开。
育出新优品种有特色
海淀组培室的科研人员十分注重乡土花卉的选育和应用,此次展示会中乡土植物占展示品种的70%以上,共计139个种、260多个品种。
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期间,既是北京乡土花卉又是北京市花的月季和菊花不能“缺席”,为了让月季和菊花届时开得更艳,经过不懈努力,组培室选育出了名为‘月-08’的藤本月季。这种月季具有花期长(北京地区露地栽培5月至11月)、抗性好(露地栽培不抽条,抗寒耐高温)、花朵艳(直径10厘米、红色重瓣)、直立性好等特点。此外,还选育出了白色和粉色的藤本月季。菊花不仅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还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组培室通过杂交选育的五六个夏菊系列品种,在今年夏季雨水多、光照少的气候条件下,开花情况依然不错。
同时,组培室还选育了多种优良乡土植物,如应用不多的华北香薷,对光照不敏感、匍匐生长快、有防风固沙功能的连钱草,花色蓝色淡雅的婆婆纳,可用作药材的大花旋覆花、射干,可食用的芋头、紫苏,用来做动物饲料的紫叶薯、凤眼莲等。
注重推广创建新模式
作为一家科研单位,在选育品种的同时,海淀组培室一直十分注重这些品种的应用方式和市场推广。
他们在应用方式、植物造型和展示方式上下足了功夫。在这次展示中,他们结合海淀公园原有绿地,按照环境生态,如阴生、岩生特点进行植物展示,对推广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一些植物虽然比较常见,却被他们采用新的应用方式,如金叶薯原来主要用于盆栽做色块,现在用来垂吊和在岩石上种植;彩叶草原来主要是盆栽摆花用,现在用于地栽做色块;地涌金莲原来在温室中种植,现在用于园林造景中;莲子草、花叶薯等比较常见的乡土植物成为很好的观叶植物。他们之所以如此注重乡土植物,是想让世界各地的人在中国能感受到中国“园林之母”的魅力。一些乡土花卉虽然颜色不如“洋花”艳,但适应性强,能在盛夏开花,而且只要在花色、植株高矮等方面和“洋花”搭配好,可以创造出更好的景观效果。
在生产方式上采用了“技术+农户+市场”的模式。有关专家估计,奥运用花量为5000万至7000万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