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台湾中兴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研究室教授陈加忠专程来祖国大陆进行蝴蝶兰市场考察。在了解了目前蝴蝶兰产业现状后,陈加忠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这里的蝴蝶兰产业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自我“减压”,寻找新的发展途径。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知道您为了台湾蝴蝶兰产业的发展,经常到世界各地进行考察,也曾多次来过祖国大陆,那么您认为目前我们蝴蝶兰产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陈加忠(以下简称陈):最大的问题就是量大、价低、品质差。据我保守估计,目前这里的蝴蝶兰生产企业已经超过300家,产量远远超过市场的需求。2005年春节,市场供应量与需求约为1300万株比550万株,而企业温室内的存货量约2000万株。短短几年,这里的蝴蝶兰形成了一个没有品质门槛的产业。急速扩张一方面导致价格年年跌落,另一方面导致整体品质提升缓慢,有的甚至出现倒退。 记:台湾蝴蝶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也经历了像这样一个急速扩张的阶段? 陈:是的,台湾在1998年和1999年时也经历了快速膨胀这一过程,但台湾很快找到了缓解自身压力的办法。一方面,很多台商选择到祖国大陆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缓解了台湾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台湾当地的蝴蝶兰企业通过引导内销,扩大外销等各种办法来缓解压力。 记:引导内销,扩大外销,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的,这些年我们也一直在走这条路,但效果并不明显,台湾是如何引导蝴蝶兰消费的呢? 陈:引导消费是需要有人去做的,这不仅是商家的事,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我们这些大学教授也不例外。在台湾,除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对蝴蝶兰有需求外,我们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对消费者进行引导。比如,情人节过去只送玫瑰,母亲节只送康乃馨,经过引导,现在情人节、母亲节也开始送蝴蝶兰。 还有每年6月的毕业典礼,用蝴蝶兰赠送老师,以及同学之间互相赠送,都是非常适合的礼物。今年我们又在婚礼上引导小花双梗的蝴蝶兰消费,凡是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都能领到一份精美的双梗蝴蝶兰礼品花,既让人们把喜庆带回家,又让蝴蝶兰变成了婚礼的一部分。据统计,近两年来,台湾每年内销的蝴蝶兰约有800万株。 记:内销靠引导,外销靠的是什么呢? 陈:扩大外销同样要有人去做。外销首先要了解国外的需求,他们要什么我们就供什么。这些年来,我不断外出考察市场,并把国外大量的需求信息通过文章在网络和媒体上发布。比如欧洲市场,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家对双梗的蝴蝶兰比较喜爱,英国对大白花的需求量非常大,而意大利则更偏爱大红花。蝴蝶兰在全世界久盛不衰,只要了解了国外的信息,我们的蝴蝶兰怎么会卖不出去?再比如说,在英国,一株蝴蝶兰卖15英镑,英国人认为蝴蝶兰值这个价儿,低了他们会觉得这个花不是好花,而如果高于15英镑,他们又觉得太贵。我们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台湾的种植户,他们就会知道应该种什么花,市场在哪里。据我所知,目前你们还没有专人或专门机构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记:台湾可以依托祖国大陆来缓解蝴蝶兰的压力,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自我“减压”呢? 陈:其实,我刚才所说的那几种“减压”方式也只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台湾的蝴蝶兰产业完全依靠市场来优胜劣汰,只要你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花,并能准时供货,你就能生存下来。而前些年,祖国大陆的蝴蝶兰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产业发展近乎畸形,同时也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链。这两年才开始逐渐市场化,蝴蝶兰产业正在进行重新洗牌,要实现自我“减压”,除了在引导内销和扩大外销上下功夫外,最重要的还是应尽快提升品质。特别是催花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否则很难保证品质,内销、外销都无从谈起。 记:这些年,蝴蝶兰品质虽然整体水平没有显著提高,但个别企业的品质还是相当稳定的,如何才能缩小差距,尽快提升整体水平呢? 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目前都存在一个问题,无论是生产者还是经营者,大家很忌讳在一起相互交流,互相合作也非常少,所以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这样不仅品质良莠不齐,产业整体水平也很难提升。而近年来,荷兰的蝴蝶兰产业进步很快,这与他们推行的“俱乐部精神”有很大关系。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附近的生产户,每到周末他们就会聚在一起,互相交流这周各自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和解决。目前,在祖国大陆投资生产蝴蝶兰的台湾企业已经达到了30多家,如果他们能与当地蝴蝶兰生产企业联合起来,相信中国蝴蝶兰产业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