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上海浦东新区长清路、西营路一带的居民都清楚地记得,前几年每天都有一位挺精神的高个小伙子推着自行车沿街卖花。由于他的鲜花品种多、质量好、价格又公道,所以生意一直不错。但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这一带突然不见这位“卖花郎”了。他到哪儿去了呢?原来,他与妻子一起在西营菜市场对面的热闹地方开起了一家“夫妻花店”。
这位“卖花郎”姓高,安徽人。1993年,他与上海第一毛纺厂的纺织女工小刘结婚后就来到上海居住,因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便开始做起了流动卖花生意,这一干就是八九年。由于他卖的花新鲜漂亮,做生意又诚实,因此受到了街坊们的信任,“熟客”一直不断,每天营业额有100多元。这样,加上他爱人的工资一家三口的生活不成问题。但是,两年前小刘下岗了,少了一个人的收入,家庭生活顿生困难。
小高一家的住处属浦东新区上钢街道管辖。区政府街道办为了帮助辖区内的下岗居民解决困难,多年来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其中一项措施就是因地制宜,投资兴建了一批商业售货亭,供下岗人员开店做商业零售或从事服务性工作。这些亭子以塑钢材料为框架,镶以大幅玻璃作墙体,大多开设在开阔的路边或居民小区的明显位置。街道办根据小高的卖花经历,动员他和妻子开一家“夫妻花店”,两口子共同创业经营。小高和小刘喜出望外,很快就选定了一个离家最近的亭子,开起了鲜花店。花店的营业面积虽然只有4.8平方米,但他们每月只需付租金200元就可长期使用。
小高告诉笔者,由于进店经营,不仅没有过去那么辛苦了,而且生意也大了许多。他现在每天销售的鲜切花一般都保持有20多个品种,平均每日营业收入有400多元,平均月赢利3000多元,全家已衣食无忧了。小高和小刘都说,政府兴办这种亭子,不仅为下岗人员撑起了一片新天地,而且方便群众,活跃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他们说,在亭内开店必须要把服务好作为第一宗旨,这样生意才能兴旺。他们确实也是这样做的。在笔者与他们交谈时,有一位老太太要订购两朵胸花,说是三天后给一对老知识分子办新婚喜事时佩带的,要求每朵胸花由红色洋兰、满天星衬以文竹叶组成,下端配红色缎带。双方很快议定每朵4元,按时交货。由于店主并未因生意小且费事而态度懈怠,这使得老太太非常满意。小高和小刘一再表示,生意不在大小,只有坚持热诚为消费者服务,才能最终赢得市场,把生意做好做大,也只有这样,才不辜负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