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植物的固定开花期主要受光周期的影响。所谓光周期是指一日中昼夜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光照时数的变化。植物必须在一定的光照和黑暗交替下才能开花。按照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和要求,可将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每天日照长度超过12小时的为长日照植物,不足12小时的则为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现象与植物原产地所处纬度有关,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日照长短的适应性表现。长日照植物的原产地大多在较高纬度的寒带及温带,每天需14——16小时的光照才可促进开花,如瓜叶菊、紫罗兰、唐菖蒲等,此类花卉一般在春末夏初开花。短日照植物的原产地大多分布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要求每天的日照时数在8——12小时内,于秋天日照短时开花,如一品红、秋菊等。 利用一些花卉植物对光照敏感的特性,采用缩短或延长光照的办法,可以达到提早或延迟开花的目的。如短日照植物一品红的正常花期在12月中旬以后,但如果对它进行短日照处理,就可以令其在一年中多次开花。即从下午5时开始进行遮光至次日上午7时止。长日照植物如紫罗兰可用增加光照的办法,令其提前开花。紫罗兰的自然花期为4——5月,为了切花提早上市,可在每天日落后利用电灯延长4——5小时光照,电灯需要装在距植株上部1米的高度为宜,这样即可达到提前开放的目的。反之,如想延迟开花,以供节日之需,长日照植物可进行遮光处理,而短日照植物则用增加光照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