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季花的孕育 月季是自诱导植物,即孕育开花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光周期或温度。当花朵从第二条或第一条5片叶处(从枝条基部往上数)或者从出现皮刺处的下方剪去后,由于顶端生长点被除去,便会有一个或更多的侧芽萌发、生长、形成新的产花枝条。在自诱导植物中,芽发育到一定程度花芽就开始孕育。对于月季,新芽一旦开始生长,很快就孕育着新的花芽。除非人为阻止其开花或是发生了意外事故,造成花芽天折,否则每一根生长条都会开花。切花后顶端产生的两个芽能长成高品质的商品切花。因为顶端产生的芽性状稳定。枝条下部萌发的芽常常不会开花。当然,顶芽长成的枝条在高温加强光幅射时,或者遇到低温时,也常常不会开花。 月季品种繁多,但是在侧芽萌动后不久,花芽即开始孕育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例如,显微镜检证实,“Sonia”),(索尼娅)的新芽长到1厘米时,即切花后不到两周的时间,花芽开始孕育;新梢长到5厘米时,花芽已经形成。 二、盲芽 就月季而言,在芽发育到肉眼可见阶段,花芽就开始孕育。如果此时受到损害,就会导致盲芽。显微镜检查发现,切花后,无论什么原因,花芽只形成萼片、花瓣,而没有雄蕊和雌蕊组织,即为盲芽。这种芽长成枝条后,生长点中那些最终将成为萼片和花瓣的细胞加上其他生长细胞,会变成顶端的四片叶,停止发育并最终老化。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封顶”。盲芽并不影响5片叶的发育。 花芽发育早期,一旦雄蕊和雌蕊(花的生殖部分)暴露,天折或者盲芽就不会发生了。即使出现适合盲芽大量产生的环境也不会改变。花的生殖部分是生长素和赤霉素的重要来源。这些生长激素可以明显地帮助植株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流动,并阻止盲芽产生。 三、造成盲芽的原因 植株下部萌发的芽,出现盲芽的几率比上部萌发的芽要大。即,芽的位置和盲芽之间有直接关系。例如,月季“Baccara”(赌牌)切花后,最上面的芽出现盲芽的几率是20%;第二个芽出现盲芽的几率是60%。 低光照是产生盲芽的重要环境因素。冬季,或者夏季长期遮阳,光照降低,盲芽出现的几率很高。尤其切花后再次萌芽,光照不足,更容易产生盲芽。这也是冬季切花产量大幅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加补充光照可以有效地减少盲芽数量。秋冬季节,切花后,在其他条件(温湿度,水、肥……)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强度荧光灯连续照射植株,大约21天为一周期,因品种而异,可以增加10——40%的产量。 低温是产生盲芽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温室月季的适温一般为18——22℃。当温度为10——15℃时,盲芽发生数量激增。低温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贮存。特别是低强度光照结合低温。可以减少所有营养物质的供应,并造成花的孕育和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作用降低。但是,由于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减少,芽要发育就必须竞争。于是某些芽会失败,成为盲芽。亦即低温造成营养不足,增加了盲芽数量。一旦花芽中的雄蕊和雌蕊形成,就会获得开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而不会成为盲芽。 能够决定芽是盲芽还是花芽的生长素,细胞激动素和脱落酸具有非常重要的活性。对月季而言,赤霉素是很重要的生长调节剂。花芽中赤霉酸水平远远高于盲芽中的水平。花孕育的早期阶段,雌蕊和雄蕊形成过程会直接刺激赤霉酸的生成。此时遮阳,减少光照,是很危险的,会降低植物体内赤霉酸水平并增加盲芽数量。特别是切花后,再次萌芽时更明显。 夏季,简易温室往往采用顶棚喷白灰、覆盖遮光网等措施遮阳降温,往往产生大量封顶条。一般认为是高温或营养不良,植株衰弱造成的,其实主要原因是光照水平太低。但是不遮阳,又会使室温过高,月季同样长不好。所以简易温室不宜在夏季组织生产。 温度低时,植株下部芽中赤霉酸含量少,但是最上部的发芽不受影响。温度较高时,下部芽和顶部芽的赤霉酸含量都高。在芽刚萌动时,喷赤霉素溶液可以减少盲芽。笔者的经验,切花后5~7天,间隔两天,连续喷两次10——20 ppm赤霉素溶液,1000平方米总用量1克,就能有效地减少封顶条即盲芽的产生。注意,尽量使用高纯度(分析纯)赤霉酸盐。某些地方生产的“920”(即赤霉素),因杂质多,有效成份低,所以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