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自然花卉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即使在野生状态下,花卉分布的地带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花卉对其所处的气候条件都具有一定适应能力,并会通过某些单株的自然突变获得新的遗传特性,从而扩大其在地球上的分布范围。 大约90%的有花植物可经由蜂、蝶类昆虫的传花授粉繁衍后代,它们的果实和种子再经由风力、水流和动物活动的搬迁,被扩散到不同的环境中生根、开花结实,逐渐产生出新的遗传适应性状,即形成与原种不同的变种,逐步扩展生存的范围。但野生花卉新变种的进化和形成,不仅需要很长时间,并往往因适应不了新的环境,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野生花卉地带扩展的进行过程极为缓慢,原始植物群落中几乎全是青一色野生原种变异不大的后代。 人类的介入,特别是人类有意识的引种驯化和培育繁殖新的花卉栽培品种,打破了野生花卉的天然分布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它们的生存空间,使自然界中花卉本来严格的地带性变得模糊不清了。更有甚者,在人工控制气候的大型观赏植物园中,已可完全不受自然地带热量条件的限制,使人们无需远涉重洋,便可轻易地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珍奇花卉。许多新引种扩种地区的自然条件甚至比原产地还要优越,发展潜力更大,能够用较少的劳务消耗获得更好的观赏效果。如郁金香在荷兰就比在原产地之一的伊朗长得更好;再如月季花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杂交培育,创造了数以千计能够适应不同纬度和高度地带的优良品种,从而使现代月季栽培范围的扩展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