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开通后,我国的丝织品便传入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航海业的发展,又把中国瓷器带到欧洲。作为刺绣和瓷器图案的重要内容,牡丹自然引起了喜爱中国丝绸和陶瓷的人们的注意。然而,他们认为与龙、凤一样,牡丹也是中国的一种图腾,并不真实存在。直到165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代表来中国访问期间,目睹了牡丹,回国后才有人对牡丹作了报道,这是西方人看到牡丹的最早记载。又过了一个世纪,大约在1786年,英国邱园的约瑟夫·班克斯读了这篇文章,并看了许多中国画,逐渐对牡丹产生了兴趣,他让东印度公司的外科医师亚历山大·杜肯在广州为他收集牡丹,于1787年送到了邱园。1789年便有一株开出了高度重瓣的品红色花,这就是有些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粉球这个品种,是最早踏上欧洲大陆的中国牡丹。据报道,它高8英尺,冠幅达10英尺,但原始植株不幸在1842年的建筑工程中被破坏。不过现今在Arbroath附近的杜肯(家)花园中仍然种植着一种白花(泛粉),重瓣,瓣基部有紫红色晕的植株,可以肯定它是当年最早到达欧洲的牡丹的直接后裔,已在1988年12月被移到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内。 1794年,英国Triton号轮船把一批牡丹从广州运到伦敦,由于航程漫长,加之包装不当,最后仅成活了三株,它们在邱园被成功地栽培,繁殖,向各地扩散。这些牡丹开深粉色重瓣花,当时称为Rosea,1840年安德鲁斯将其正式命名为P.suffruticosa Andr.,从此,这个名字就成了如今牡丹的拉丁学名。 1802年,又一艘轮船“希望”号把一批牡丹从广州带到英国哈德福夏郡,种植于A.休姆爵士的花园中,其中一株于1806年开出略泛粉色的白色单瓣花,花瓣基部的紫红色晕引人注目,被安德鲁斯定为新种P.papaveracea Andr.。该种曾被认为是栽培牡丹的野生原种,但现在已搞清楚,它实际上是具有野生紫斑牡丹血统的牡丹的一个栽培品种,该品种结实性强,是欧洲播种牡丹的主要种子来源。 自牡丹第一次到达邱园后,随即不断地被输入英国,在园丁中间开始扩散,并很快传入法国等国家,在19世纪初期掀起一股牡丹热。但是,由于品种及数量有限,加之繁殖缓慢,很难满足需求,而且价格也十分昂贵。1800年左右在英国每株约10呢,1825年时为1呢;法国则在1500至2000法郎之间。当时输入英国的牡丹都是从菏泽等地运至广州进行催花的植株。在福琼来中国之前,英国虽然已经引进了数以百计的品种,但到开花时,发现它们全是与1787至1810年间最早输入的5至6个品种完全一样的重瓣花。 1843至1845年,受英国皇家园艺协会(RHS)所遣,著名植物采集家罗伯特·福琼来到上海,第一次收集引种了一批品种,栽于RHS花园中,不幸全部死亡。于是,他在1845至1851年再次来到上海,成功地引走了30多个品种,它们是从中国不同地区收集到上海,再运往英国的。福琼在调查中注意到,中国不同地区的品种有明显差别。他这次收集的品种中,一些据说是中国当时最好的品种,同时他还引种了用于嫁接牡丹的芍药,把中国传统的嫁接繁殖技术介绍到了英国。1880年福琼第三次到中国,专门寻找并引走了一种丁香紫色的蓝牡丹。 福琼的引种,为欧洲牡丹的发展提供了品种基础。他引进的繁殖方法解决了此前牡丹在英国生长不良的问题,为其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1860年时,英国绝大多数较大的苗圃都出售福琼的品种,并一直流行到19世纪末,其他欧洲国家的牡丹也在此基础上有了飞速发展。到本世纪初,英国种植的牡丹约有110个品种,它们经过欧洲园艺家们的长期栽培和选育,形成了一个适合当地风土的特殊品种群——欧洲牡丹。 欧洲牡丹几乎都是高度重瓣花,花头下垂,叶里藏花现象严重,与中国传统牡丹完全相同,因此二者常被划为同一种类型。实际上欧洲牡丹是中国牡丹改良的产物,不过,它完全保留着中国牡丹的性状特征,但却能够很好地适应欧洲的气候环境,这种改良与日本的育种改良不同,是一种驯化改良。 牡丹输入美国的时间无准确记载,最早大约是在1820年前后,但是肯定是从英国传 入的,而不是直接来自中国。1826年,W.拉瑟从英国进口了“papaveracea”;1828年左右,少数苗圃开始以高价购买一批最早输入英国的品种。1836年,麻省的C.柏金斯直接从中国引进牡丹。此后,虽然不断从英、法、日本和中国进口,但到进入20世纪时,牡丹仍然是一种美国人十分陌生的花卉,栽培得很少,远远不及欧洲。 进入20世纪后,随着欧洲牡丹热的回升和日本牡丹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日本牡丹、欧洲牡丹和中国牡丹都大量进入美国,使牡丹在美洲大陆开始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美国牡丹芍药协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