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未来“新一代”企业家的来源,可能要从下列七种人中间产生:
第一类是国内企业中经过市场残酷洗礼、大浪淘沙脱颖而出的人,他们熟悉国内市场运作,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经验,有着经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如联想的杨元庆、郭为。这批人还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年轻的掌门人,如一汽总裁竺延风,神龙公司总裁刘卫东,中远公司魏家福,首创集团刘晓光等。
第二类是海外留学归国的一些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了解国际惯例,熟悉资本市场运作,外语好,国际化观念强,擅长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和进行合作。由于有国外教育和经历,这批人中有相当一批富于开拓精神,如微软的李开复、高群耀,惠普的孙振耀,网通的田溯宁,搜狐的张朝阳,UT斯达康的吴鹰,阳光卫视的杨澜等。
第三类是在国内接受教育,熟悉国内市场运作,具有国际化观念,创新意识强的人,如万科的王石,网易的丁磊,263公司的李小龙,金蝶的徐少春等。
第四类是从政府机关各企业出来的人,他们宏观把握好,人际脉络清晰,能够掌握方向,也能成功创业,如用友的王文京,万通的冯仑,慧聪的郭凡生,泰康人寿的陈东升等。
第五类是从各种民营、集体所有制企业摸爬滚打出来的人,他们中间不少创业艰辛,最早和真正经过了市场经济的检验,如希望集团的刘永行、刘永好,步步高的段永平,裕兴电脑的祝维沙,远大空调的张跃等。
第六类是在国内外企工作过的一批人,他们在国内受教育,在国内工作,但又经历了国外企业文化氛围的熏陶,受过良好的培训,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其中相当一批已经做了国外企业在华的首席代表或高级主管,也有不少出来创业或任职CEO的,如曾在微软和思科干过的卓越网的王树彤等。
第七类是从学术界出来的,如东软的刘积仁,现还兼任东北大学副校长。北大副校长陈章良,也是一家高科技生物公司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