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花卉事业的发展,花卉植物(主要是鲜切花)多年连作,使不少花卉病害,特别是一些土壤传播性病害的发生日益严重,给花卉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一、花卉土传病害的种类
花卉被浸染后主要表现为近地面根茎腐烂,植株萎蔫或凋谢。根茎维管束堵塞、变褐。危害较严重的土传病害有:
猝倒病由腐霉属真菌引起。病菌主要以卵孢子或病残体留存于土中越冬。典型的猝倒病是幼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其幼苗地表或地下茎基部呈水渍状、淡褐色,继而萎缩变细。地上部分因失去支撑迅速倒伏。病苗叶片短期内仍保持绿色。苗床湿度大时,常在病苗四周土面产生絮状白色菌丝体。
立枯病由立枯丝核菌引起。多发生于已木质化的嫩茎扦插苗。植株近地面的根、茎部位出现水渍状腐烂。叶片失水下垂,根部变黑枯死,植株死后仍然直立,但易折断。有时又称为茎腐病。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
枯萎病由镰刀菌引起。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也能在土中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有时种子也能带菌。病菌一般从根部伤口侵入,在植株维管束中繁殖生长,阻塞导管并产生毒素。染病植株根须减少。根和茎基部变褐,呈水渍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死亡。萎蔫是本病的典型症状。酷热季节发病较重。
花卉疫病一般由藻状菌纲疫霉属真菌所引起。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潜伏于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当土壤湿度饱和时,可在数小时内形成大量孢子囊,释放出游走子,借水传播行初次侵染。田间病菌可借风、雨及流水传播。苗期染病幼苗基部呈水渍状腐烂,上部倒伏;定植后叶片产生暗绿色病斑,叶片软腐,易脱落。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霉。
白绢病由整齐小菌核菌引起,病害发生初期,茎或叶基部接近土壤处变褐腐烂,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辐射状在根际土壤中蔓延,并产生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此乃该病害之唯一传染源。此时地上部分枯萎死亡。以菌核在病组织内或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存活5-6年,可随地表水传播。
软腐病由细菌(如ErwiniacarotovoraVar等)引起。该病多发生于球根及宿根花卉,如仙客来、马蹄莲、鸢尾及风信子等。病菌使植株根、茎及花梗呈水渍状暗绿或褐色粘滑性软腐。病菌上下蔓延进而入侵健康部位。剖开病部可见维管束变褐,甚至发黑。严重时球茎内腐败,产生白色、有臭味的粘糊状物。有时球茎外观正常,好似进入休眠状态。
二、花卉土传病害的防治
花卉土传病害的病原形成的因素很多,若采用单一防治措施往往很难奏效。所以在防治策略上应采取改善花卉生产环境条件,加强田间管理,应用生物技术及化学防治等多方面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避免重茬,实行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
2、有条件的可试行无土栽培,这也许是防治土传病害的根本办法。
3、选育推广抗病耐病良种,淘汰易感病品种。
4、加强花卉田间管理:(1)改善苗床及大棚周围的环境卫生条件,清除堆积物;秋冬彻底铲除田边地角之杂草及花卉病残株,并集中烧毁。(2)及时除去田间零星发病组织和菌体,并对其周围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杜绝传染源。(3)改善花卉植株通风透光条件,避免栽培过密。合理修剪,除去病虫枯枝,及时间苗定株。要注意氮、磷、钾肥在植株不同生长时期所需比例,避免过多施氮肥,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4)田间中耕要注意勿伤植株,避免产生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5)要高畦栽花,排水良好,避免引入病田之水。
5、土壤消毒:(1)夏季最好撤去塑料大棚的薄膜,深翻土壤,让阳光暴晒。(2)土壤蒸气消毒(约90℃时,经30分钟可消灭绝大多数病菌)。(3)用化学药剂处理土壤:①播种或栽苗前10-15天,在田间或大棚内每隔30厘米、深6厘米的土层下,注入30毫升氯化苦原液,之后迅速盖上塑料布封10天左右。②用土前10-15天,用1%福尔马林液泼浇翻松的土壤,用量以刚好湿透为宜,然后速用塑料布封严2-3天。③50%多菌灵粉剂按100公斤床土用3克多菌灵喷拌,或用0.3%福美双、0.2%西力生等按每亩2-2.5公斤拌5倍细土撒施于土壤,然后用塑料布封严,3天后即可杀死土壤中的多种病原菌。5按每平方米土壤用75%五氯硝基苯8-10克,拌30倍细土施入土中或按0.5公斤75%的五氯硝基苯可湿粉稀释400倍,浇灌100平方米的苗床。
以上土壤消毒法除去塑料布后,应等药气散尽后才可播种栽苗。同时还应注意化学药剂消毒法容易将土壤中有益维生物一同杀死的情况。所以如消毒后不慎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