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个企业成功了,面对读者,往往都爱谈其成功的经验。但是,面对失败,大家却总是躲躲闪闪,不愿向人披露。其实,对于企业来说,有时失败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为宝贵,它可以时时提醒人们引以为戒。今天,我们就刊登一篇昔日“标王”———秦池酒厂,是如何从成功到败走麦城的一段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启迪。
1993年,姬长孔调任山东临朐秦池酒厂当厂长时,秦池酒厂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一地的大瓦缸,厂里的杂草有一人高,全厂500多个工人有一半想往外走。这家酒厂,每年白酒产量一万吨左右,产品从来没有跑出过潍坊地区。
姬长孔到秦池报到数月后,开始了他打开东三省市场的壮烈之旅。据说,他先赶到吉林,在那里找到了不少朋友,但饭吃了、酒喝了,有热情而并没有商业经验的朋友们并没有帮他卖掉多少白酒。这使姬长孔认识到,“出门靠朋友”式的市场推广走不了多远,市场的决胜还有待于市场化的手段和智慧。于是,他迅速转移到沈阳。
在沈阳,姬长孔首先在当地电视台买断电视广告时段,密集投放广告,然后跑到大街上,沿街请市民品尝秦池白酒。最轰动的一招是,他租用了一艘飞艇在沈阳闹市区上空游弋,然后撒下无数张广告传单,一时间场面十分壮观。
20天不到,秦池酒在沈阳开始为人熟知并热销。姬长孔迅速在媒体上发布“秦池在沈阳脱销”的新闻,并用上了一些极富传奇色彩的字眼:两个山东大汉,怀揣50万元,19天打开沈阳大门……很显然,姬长孔的造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懂得怎样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吸引大众的眼光。
而在这段时间里,姬长孔长期转战各地,住在地下室,吃方便面,还指令从临朐开出的货运车里带上一大袋子青菜,他和他的手下就每天靠吃面条过日。
仅仅一年,秦池酒在东北、西北和华北市场上迅速走俏,占据了半个中国市场,销售额节节上升。1994年,秦池以沈阳为突破口,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实施滚动式销售,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1995年 11月8日,秦池以6666万元获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5秒黄金广告时段,成为标王。
1996年,秦池的销售额猛增到9.5亿元,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同年11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的第三届广告段招标会上,秦池以3.2亿元的天价夺得标王,这一数字比竞标的第二位整整高出1亿元,但过度的造名也为今后的秦池迅速走向衰败埋下了伏笔。
1996年后,秦池确定了“永远的秦池,永远的绿色”的形象宣传主题。当年年底,秦池的罐装生产线从两年前的5条增加到47条。1997 年1月,秦池被评为“中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迅速崛起的企业明星已经迈入万劫不复的地雷区。
同月,北京《经济参考报》的一则关于“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 ”的系列新闻报道在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后,把秦池引入“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与下降之中。当年,秦池的销售额下滑至6.5亿元。 1998年3月,姬长孔黯然离开秦池,当年秦池的年度销售额仅为3亿元。有人对秦池的兴衰归纳为“兴也媒体,败也媒体”,其实秦池的发展始终没有理解“市场份额的扩大不单是产量的简单增加,而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的真谛。从姬长孔调任到秦池酒厂短短的6年时间,该酒厂就走过了兴盛到衰败的道路。
失误原因:曾一手“培养”了“标王”现象的央视广告部主任谭希松说,企业做宣传,一定要量力而行,要有多少面烙多大的饼。通过这件事,我想给企业一个忠告,企业广告像开路先锋,如果先锋打过去了,而后面的产品质量等后续部队跟不上,这个仗是打不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