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电脑公司诞生于一个旧车库里,它的创始人之一是乔布斯。苹果的成功在于,乔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电脑定位为个人可以拥有的工具,即“个人电脑”。它就像汽车一样,普通人也可以操作。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定位概念,因为在其之前,电脑是普通人无缘摆弄的庞然大物,不仅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得花很多钱才能购买。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网络经济突飞猛进之际,苹果公司却慢了一拍,未能抓住网络化这一先机,市场占有率急剧萎缩,财务状况日益恶化,1995年至1996年连续亏损,数额高达数亿美元。 苹果公司使出了浑身解数,但种种努力都没有产生太好的效果。1997年8月6日,就在苹果公司上下愁眉不展之际,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宣布,他将向陷入困境的苹果电脑公司注入1.5亿美元的资金牎 是比尔·盖茨在大发善心吗牽整个IT界为之茫然。 其实比尔·盖茨自有他的如意算盘。他知道苹果公司作为一家辉煌一时的电脑霸主,尽管元气大伤但它潜在的实力却非常巨大。 这个时候,很多电脑公司包括微软的一些竞争对手如IBM、网景等,都利用苹果乏力之机提出与苹果合作,来达到和微软竞争的目的。显然,如果微软不与苹果合作,对手的力量就会更强大。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反垄断法》有规定,如果某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规定标准,市场又无对应的制衡商品,那么这个企业就应当接受垄断调查。如果苹果公司垮了,微软公司推出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占有率就会达到92%,必然会面临垄断调查,仅仅是诉讼费就将超过从苹果公司让出的市场中赚取的利润。 而与苹果公司合作,则可以将其拉到自己这一边,苹果公司的电脑和微软公司的操作软件相加,就基本上占领了整个计算机市场。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的软件标准事实上就成了行业标准,其他竞争对手就只好跟着走了。当然,微软公司实力比苹果公司强大,微软公司不会在合作中受制于苹果公司。 由此可见,拉苹果公司一把,有百利而无一害,比尔·盖茨扮演一回“救世主”绝对不吃亏。很多时候,把一个摇摆不定的有实力的对手拉到自己的阵营里,不但能够避免竞争带来的损害,还能够赢得安全与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