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森华,钟爱浩瀚森林,酿造绿色风华。或许这名字就注定我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米八高个的邓森华经常这样风趣地介绍自己。
江西省大余县白石寺苗圃主任邓森华参加工作32年来,累计指导造林60多万亩,为大余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踏遍荒山播绿色1970年邓森华从大余县农林技校毕业后,便一直从事林业工作。3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的山地林地。
上世纪80年代,他来到池江镇参加造林灭荒,带动全镇一年就造林2万余亩。后来,他常驻新城镇东坑林场指导造林,使东坑林场成为“全省造林先进单位”。此外,他还为大余县梅关—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大力育苗,如今公园经营面积为5300公顷。人们评说,几乎大余的每一座山都有邓森华育的苗,种的树。
育好苗木根基实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邓森华善于从书报中汲取知识,勤于向有经验的人士请教探讨,并结合实际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苗木培育方法。按照以往的方法,苗木下种是先铺一层黄泥,下种之后再铺一层黄泥,苗木40多天才发芽出土。邓森华经过反复试验采取直接下种后喷洒地乐胺除草剂的方法,每亩仅节省挑泥土时间就达20多个工日,而且土面不长杂草,又有杀菌、齐苗的功效。对油桐等发芽期长的种子,他采用喷洒草甘磷的方法,既可腐化已经长出的杂草,又可让种芽提前出土,苗木出圃周期明显缩短。邓森华通过类似的一系列科学方法,使苗木质量、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把稳市场奏和弦1990年邓森华调任县林业局白石寺苗圃主任,他把握市场信息,适时调整苗木结构,打开销路,使苗圃在保证造林育苗的基础上,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随着大余县荒山面积的逐年减少,杉树、松树、油茶等常规苗木的需求量也逐年减少,公路、城市绿化苗木逐步向园艺绿化苗木转型。1993年,323国道江西省的南康、大余,广东省南雄、始兴等路段改造,邓森华把握机遇,认定公路改造后必需大量的意大利杨等进行公路绿化,他在苗圃育了6亩意大利杨,当年销售一空,亩纯收入达6000多元。近些年,许多城市掀起了新一轮绿化高潮,需大量的天竺桂,邓森华又在苗圃里育了10多亩天竺桂,结果成为抢手货。
如今,白石寺苗圃为大余绿化提供各种优质苗木。而邓森华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把自己培育的苗木扎根在更广阔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