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夜间,宿迁的花木便走红了全国。作为江苏省花木生产的重点区域,如今全市花木面积已经达到14余万亩,其中设施栽培6000 亩,鲜切花940亩,盆花5400 余亩,盆景3900 亩,观赏苗10.3 万余亩,花木销售网络遍布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年创效益近6亿元。宿迁已成为江北重要的花木产地。引导农民更新品种近年来,宿迁市尤其是沭阳县瞄准市场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当地种植习惯,迅速壮大花木产业,走“花木兴市”之路。现在颜集镇农民来自花木的纯收入人均已达2500 元,全镇花木年销售额达2亿多元。宿迁市四季分明,具备了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气候条件,是南北花卉理想的中转站。虽然有着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但村民们意识到,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效益,不仅要重视量的扩张,更要注重科技含量,提升花木的档次。时下,市场上大路货花木每亩收入只在2000 至3000 元左右,而高档次的花木每亩收入却高达数万元。为了调整花木品种结构,市里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浙江萧山、河南鄢陵、本省的江都、苏州参观考察,积极引进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高档花卉品种及大规格绿化苗木品种,如乌桕、马褂木、喜树、日本贴梗海棠、栾树、重阳木、金钱松等。他们还与省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颜集镇兴建了占地150亩的花卉新品种示范园,在扎下镇建立了占地230亩的花卉节水灌溉示范园,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成立了沭阳县虞姬花木学院,这些园区和学校对农民发展花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流转土地扩大规模从1996 年到现在,仅颜集镇的花木面积便已从不足5000 亩发展到4万亩,花木年销售额由3000 万元增加到2亿多元,品种发展到1200 多个,花木产业已真正成为全镇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宿迁市大力推进土地的流转,带动花卉产业发展。他们对规划发展花卉的区域,积极推行租赁、转包、反租倒包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并通过简化土地流转手续,鼓励和引导花卉种植大户,特别是花卉生产老区大户到花卉生产新区承包土地种植花卉。他们组织村与村挂钩帮扶,即由有花卉种植基础的村与新规划发展花卉的村结成一对一的小组,由帮扶村的干部带领本村的花卉种植、营销大户到被帮扶村承包不低于500亩的土地发展花卉,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做给农民看;被帮扶村的村干部带头在本村承包不少500亩的土地发展花卉种植,带领本村农民干,以此来促进花卉生产规模的扩大。多种渠道打开市场勤劳精明的宿迁人深知,要想赚大钱,不在于你有多少花木,而是看你能卖出多少花木。为此,他们打开市场方面下了不少气力。目前,宿迁市已有不同等级的花卉企业20余家,花木经纪人累计已超过1万人。创立花卉品牌是提高花卉产品知名度的好法子,目前他们已注册了“虞姬”和“绿苑”两个花卉品牌,品牌效应已经初步显现。在北京市场上,新河生产的“绿苑”牌桧柏由于树型好、泥球大、易成活而一直畅销,甚至有部分客商非“绿苑”牌桧柏不要。市里根据花卉产区的分布状况,因地制宜地建设了一批花卉专业市场,同时,他们还开拓一些外地直销市场,有效地促进了全县花卉产品流通销售。目前全市已拥有颜集、新河、扎下等花卉生产基地市场3个,花卉批发、零售市场9处,在上海、北京、浙江等地还开拓了6个直销市场。除此以外,他们还积极尝试网上销售。花农胡振东眼见自家生产的600亩苗木就是卖不出去,就来到亚太网络传播有限公司上网“寻亲”,结果与陕西一园林公司“一见钟情”,很快就向“亲家”送去银杏、雪松、蜀桧、女贞、广玉兰等苗木10万余株。现在由花木协会牵头,已有100余个花木大户购买了电脑,通过上网发布供求信息促销花卉已成潮流,花卉苗木远销全国各地,仅桐槐村就有40余户花农上网卖苗。据统计,来自网上的销售定单占他们业务量的80%以上。桐槐村桐西组大户张士元,注册了公司,建起了网站,自家原承包的60亩花卉已远远不够销售,现在又在周边村承包了土地200亩,年经济效益相当可观,纯收入由1997 年的3万升到2001 年的40万元。由此可见,要想使地方经济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让产品变商品,让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