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花木种植传统、3年前还只有2000多亩零散苗圃的山东昌邑市,如今的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并提出了建江北第一大苗市的目标。对于这个几乎是在一夜间冒出的“苗木新贵”,人们看法不一,赞叹其进步神速者有之,斥责其盲目扩张者亦不少。记者曾两次赴昌邑实地考察,并与当地不少政府官员和苗木经营者交流,发现昌邑苗木产业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当地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结果。
2001年初,昌邑苗木业能被人记住的只有搞常夏石竹的大户朱绍远。而此时,一些发展苗木业较早的地区已出现了数十、上百个朱绍远式的苗木大户,全国苗木生产的格局也已基本形成。一个缺少苗木种植基础的地区,在这个时候才大兴苗木,时间是不是太晚了?在经过认真调查研究,确定苗木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后,昌邑市政府没有犹豫,没有观望等待,迅速做出了强抓机遇、把苗木做大做强的决议,并立即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发动群众从事苗木生产,当年昌邑的苗木生产面积就达到了两万亩。
在发展模式上,昌邑也有些“另类”。多数地区发展苗木一般采用由“小”到“大”的方式,先鼓动、扶持多数农户生产,再通过市场选择,自然产生出大户。昌邑却是反其道而行,扶强助强、由“大 ”到“小”,先确立、扶持龙头企业,再依靠龙头带动整个地区苗木业的发展。现苗圃面积已逾万亩的潍坊金丝达集团就是在当地政府的直接帮扶下成长起来的。在政府的动员号召下,昌邑一批铸造大户也纷纷下“苗海”,包地育苗。这些大户通过育苗推广、雇用劳动力等途径,将经验、技术扩散到广大农户中去,也使一批名优苗木品种迅速推广形成规模。
通过引进工业资本,昌邑跨越了苗圃早期的资本积累阶段,直接进入了规模化经营时期,既缩短了起步时间,也提升了产业档次。昌邑苗木产业迅速形成,由少数人承担创业风险的苗木也开始惠及广大的农户了。“做什么”和“谁来做”是昌邑做出的两个最关键的决定,前者指明了方向,后者指清了途径。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昌邑发展苗木的路子走对了。
编后
对待机遇,人们一般有两种态度:抓与等。不少苗木生产基础比昌邑好得多的地区,现在却被昌邑远远地甩在后面了。为什么?就差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上。昌邑是后来者,没有“家底”,他们必须要抓住时间迅速在市场立足。所以他们有紧迫感,要加快发展,要和时间赛跑,要在机会关门前抓住它。而一些有些“底子”的地区,却没能保持优势,主动出击,而是在等待中失去了机会。“抓”与“等” 两种态度,造成了发展的快与慢,这是值得人们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