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蛞蝓又名“无壳蜒蚰螺”、“鼻涕虫”、“软蛭”,属蛞蝓科无脊椎动物。
野蛞蝓食性较杂,危害多种蔬菜、花卉及经济作物。
野蛞蝓可以在温室内越冬并持续危害。成体和幼体均能刮食植物叶肉,影响其生长发育,并可造成严重损失。野蛞蝓尤喜食非洲菊,苗期和产花期危害较重。严重时,被害叶片象筛网一样,尤以嫩叶受害最重。此外,它还取食花莛,使花莛易折;取食嫩蕾基部,使花蕾掉落;取食花瓣,造成花形不周正。在其他花卉如马蹄莲、一串红、满天星上也有发生,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形态特征
野蛞蝓一生经历成体、幼体和卵三种虫态。成体体长20至25毫米,身体在爬行时可长达30至36毫米,体宽4至6毫米。身体柔软而无外壳,全体呈灰色。头前端有两对能伸缩的触角。
二、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野蛞蝓一年发生一代。只要温度、湿度适宜,四季均可繁殖危害。春秋是危害盛期。成体交配后2至3天即可产卵。卵多产在土壤孔隙或落叶下。每天产一堆。每头成体可产卵3至4堆,每堆约10粒。卵期为16至17天。成体产卵期长达160天左右。完成一代约250天。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的湿土下越冬。
野蛞蝓怕光,在强烈日光下经2至3小时即被晒死。因此在夜间出来活动取食,日出后找阴湿处隐蔽。野蛞蝓耐饥力很强,在恶劣条件下能较长时间地不吃不动。
三、防治方法
用一般杀虫剂防治效果不好,其抗药力很强。笔者曾用百灵3号、辛硫磷等药剂试验,防效不明显。例如用500倍辛硫磷乳油灌根,可以把野蛞蝓从隐蔽的土隙中驱逐出来,但当虫体接触药液后,立即卷缩在一起并分泌一层厚厚的粘液来抵御药液。经过短时间停留,虫体从粘液中爬出,不受丝毫伤害。把成体浸泡在500倍辛硫磷溶液中10分钟后仍然未死。因此,防治应首先从栽培措施入手,清洁田园,实行夏秋倒茬。翻耕土地时,在蛞蝓经常出没的地方,撒上生石灰粉,能减少野蛞蝓的孳生。这一方法虽对减少虫口密度不十分明显,但能有效地阻止野蛞蝓的扩散蔓延。另外在轮作期间,干旱也可抑制野蛞蝓的发生。
采用人工捕杀和诱杀法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一)人工捕杀法
1、人工直接捕杀法野蛞蝓喜食嫩叶,并在行走后留下一条白色发亮的痕迹,其活动范围并不大。根据此特点,我们先在栽培床上,用生石灰粉圈上每棵植株或一片植株。石灰带宽约2厘米,使栽培床上的石灰网连成棋盘状,用以限制野蛞蝓的活动范围。每天清晨,在新受害的叶片上(一般在新叶上)可见到新鲜的粪便。循迹查找,在受害株叶背或根际附近的土壤缝隙中,或是在靠近地面的叶背上,可找到野蛞蝓,进行捕杀。
盆花生产场地,野蛞蝓常潜伏在荫棚下的花盆底部,白天取食危害,并在盆土中产卵繁殖,秋季随盆迁移进入温室,造成周年危害。因此秋季盆花入棚前,先用生石灰粉涂抹花盆外沿,及时杀死野蛞蝓,同时也可以杀死部分卵和潜藏在盆底部的幼体。还可将盆中表土去掉1厘米,以清除卵块或初孵幼体。
2、诱捕法
①因其喜食幼嫩菜叶,在栽培植株行间,堆积少量泡过水的白菜叶,清晨翻开菜叶,可捕到野蛞蝓。
②潜伏场所诱捕法
因蛞蝓喜湿,喜阴,在栽培作物的根际附近零散地放置一些浸透水的瓦块,人为制造潜伏场所,也可诱集到野蛞蝓,并进行捕杀。
(二)诱杀法
用农药蜗牛敌来诱杀野蛞蝓,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用蜗牛敌配成毒饵,将含有效成份为2.5%—6%的豆饼或玉米粉,傍晚撒入田间进行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