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虱,因成虫色白,身体被覆一层白色薄粉,故亦称白粉虱。
因为粉虱的成虫喜栖息在植株顶端新叶上产卵,比较容易被雨水淋到或冲击,成虫遇水翅膀容易被水粘附于叶片,或寄生菌类增多,而被寄生死亡。故雨季不易造成灾害。但干旱季节,就有大发生的可能。
常见白粉虱种类
烟草粉虱除危害烟草外,尚可危害500种以上植物,如圣诞红、胡瓜、番茄、茄子等。
温室粉虱因其在温室内发生特别严重,故叫温室粉虱。
螺旋粉虱因产卵时卵堆成螺旋状,故叫螺旋粉虱。其吐粉量比上述两种粉虱为多,故被其危害的叶面,有如撒上白粉状。
粉虱形态习性及危害
成虫:个体甚小,体长约1.5—2.0毫米,翅白色,覆有蜡粉。
卵:长椭圆形,有柄,长0.2—0.5毫米,多产于叶背,竖立状,亦有蜡粉,初为黄绿色,后变为黑色。
幼虫:体呈淡黄绿色,一龄体长约0.25—0.5毫米,扁平、长椭圆形,固定后开始分泌白蜡粉物。二龄体长约0.38—0.7毫米,扁平、卵圆形。三龄体长约0.54—0.8毫米,扁平、渐成盾形。
蛹:亦称为四龄幼虫,体长约0.8—1.0毫米,白色到淡褐色,通常背面生有11对蜡质刚毛状突起。
以温室粉虱为例,在温室内一年约可发生10代。发育最低温约5°C,最高温约在40°C。在25—26°C时,卵期约6—7天,幼虫有四龄,第四龄又称假蛹。一龄期约3—3.5天,二龄期约2.5—3.5天,三龄期约2.5—3.5天,假蛹期约6—10天。成虫寿命约12—58天,平均30天。完成一世代约需一个月的时间。成虫羽化后1—2天开始产卵,每一雌成虫可产卵数约100—200粒,最多达420粒。喜产卵于植物的嫩叶背面,极少产在叶片正面或茎上。所产下的卵分布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成虫一面把口器刺入叶片组织内,一面以口器插入点为圆心转动虫体产卵,所以产下的卵分布呈半圆形或圆形,每圈约有15—30粒卵。另一种是散产,排列不规则。
初孵化的第一龄幼虫有爬行现象,但范围有限,固定后即不再爬行,于固定点刺吸危害。二龄以后触角和足完全退化,再无爬行能力,就固定生活。第四龄幼虫(假蛹)实是包于第三龄幼虫蜕下的硬皮内。
成虫从T形裂口破蛹壳而羽化,羽化的时间多集中在上午,初羽化的成虫,不具飞翔能力。约半天后,能做短距离的飞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蜡粉增多,飞翔能力随之增强,通常飞至植物上部幼嫩叶片背面栖息产卵,及取食危害。成虫活动最适温度为25—30°C。
粉虱的成虫和幼虫,都以口针刺吸植物叶背组织内的汁液,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除卵以外,各虫态均能分泌蜜露,堆积于叶片和果实表面,引发煤污病,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萎黄,植株枯死。而且粉虱亦会传播病毒病害。
防治方法
粉虱类的防治方法,除药剂外,应从田间管理及生物防治着手。
(1)生物防治
许多寄生蜂对粉虱均有不错的控制力,可广为利用。如温室粉虱,艳小蜂(Encarsiafor-mosaGahan),可成功地防治白粉虱。在每平方英尺内释放一只寄生蜂,19周内完全可以控制了粉虱。
利用寄生菌(Aschersoniasp.),或利用中华草蛉(ChryscpasinicaTjeder)等防治温室粉虱也有过成功的例子。
(2)加强栽培管理
花卉修剪时,枝条若带有粉虱,必须烧毁,栽培设施内外杂草应清除,因许多杂草也是其寄主。
(3)药剂防治
多数药剂对幼虫效果差,卵也是如此,这可能与被覆盖蜡粉有一点关系。因粉虱栖息于叶背,所以应把药剂喷到叶背才有效。
喷出的药粒愈细愈微粒愈好。防治时,宜连续施药2—3次,间隔5—7天。目前温室粉虱可用25%布芬净可湿性粉剂(稳效)1000倍液喷施。
摘自《台湾花卉园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