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拓展
1949年以来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和学科发展,虽有曲折,但总体上还是经历了从传统园林学———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大地景观规划、环境优化的全方位拓展。
1.传统意义的造园学(园林)
继承中国悠久的自然山水风景园的特色,以山、水、植物、建筑四大要素造园,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高标准。下大力气进行中国传统园林历史的研究。以清华大学周维权先生1999年10月《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为代表的成果。
适应时代的需求(功能和服务对象改变),以园林植物为主要材料造景的现代园林设计、建造,又富有东方文化色彩,为人们喜闻乐见。
2.城市绿化美化
以造园的原则将城市环境绿化美化。城市绿化是城市唯一的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在城市再造第二自然,是改善城市生态积极、有效的措施。
中国大陆人的聚居地分类:2000年底村庄360万个,集镇3.1万个,建制镇19216个,设市城市669座。依法后两类称作城市。669座设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1万Km2,占国土面积仅0.224%。完全应该而且有可能将人口密集,经济、文化、交通较发达的城市生态环境优先改善。经过最近20年的努力,669座设市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7.44%,绿地率23%,人均公共绿地6.52m2。
3.大地景观规划、国土环境优化
从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入手建立三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目前审定风景名胜区669处,其中国家级119处,省级510处,县级48处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比例虽不大但均属国土景观的精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互渗透,通过对资源调查评价、认定价值、精心规划、实施监测、保护管理,行之有效。自然保护区管理控制着国土环境的更大范围(9%),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有待进一步拓展。
国土环境的规划和优化,重大建设项目的环境论证都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
二、当前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
1.现实时代的挑战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经济成长年平均增长速度在7%至8%,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实行同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建设和实施的方针。
城市化加速期到来。1978年12.5%,l999年30.9%,预计2010年将达50%。城市空间相对缩小,小城镇加速发展,城市环境压力激增。
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被制止,必须从局部改善向区域化以至全球化角度审视环境的改善。
人们闲暇时间延长,休闲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一代独生子女成长,和老龄化社会到来(1999年已达10.9%),都对绿色空间休闲提出强烈需求。
信息时代到来,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集学习、工作、研究创新、生活、休闲于一体的优美环境,提供容高新技术和绿色文化得以腾飞的条件。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①依据:《环保法》结合自然环境、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观建设园林绿地,营造优良的城市自然环境。
《城市规划法》编制绿地系统规划纳入总体规划。
《城市绿化条例》绿地分类、标准、规划组织、要求,形成完整的系统。
②表述:充分利用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基础种植(自然植被)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指标,将规划设计和现有的各级各类园林绿地,最大限度地用植物群落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的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完整、有机的系统,同时将此系统同自然山系、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人们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和创造城市特色风貌的主导因素。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