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园林和盆栽花卉的枝干上,常可发现有黄白色、灰白色、棕褐色以及其他颜色的圆形或椭圆形小突起,乍看时似乎是植物的疣瘤或似沾着的分泌物和污染物,用手拨动可脱落,其内有一浅黄色的小虫,这就是常见的花卉害虫蚧虫,其外层保护物是其自身分泌的蜡质层———介壳,故常叫介壳虫。
介壳虫,体型小,一般体长0.5至2.5毫米,全世界已知有6000多种,我国记载的约650多种,在这一庞大的家族中,除紫胶虫、白蜡虫、胭脂虫等少数虫种可供人们利用之外,其他大部分是害虫。
花卉受到介壳虫危害时,轻则叶片发黄、落叶、落果,重则部分枝条或全枝枯萎死亡。由于介壳虫生活隐蔽,不易被发现,所以花卉受害成灾以后,人们还找不到具体原因,再加上介壳的保护,一般的杀虫剂不易透过,因此在一些食叶害虫可能得到有效控制的今天,介壳虫却成为花卉的常见主要害虫之一。
介壳虫的寄生广泛,木本、藤本、草本植物上都有寄生。花卉上常见的介壳虫有几十种,如月季上的白轮蚧、吹绵蚧,山茶上的龟蜡蚧、长白蚧、糖片蚧、茶花圆蚧等,杜鹃上的蛇眼蚧、蜕盾蚧等。它们一般每年繁殖一两代,个别有3代,以不同的虫态过冬。在早春树液流动以后,介壳虫开始取食,雌成虫产卵后,经数日便可孵化出无介壳的可移动的小虫,称为初孵幼虫,它们在寄生植物上爬动,当找到适宜的处所后,便把口器刺入植物体内,吸食植物汁液,开始固定生活。因此,初孵幼虫的活动期和危害期是进行防治的最好时期和关键时期,此时的幼虫无蜡壳保护,对药物敏感,防治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好。
防治花卉介壳虫,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首先要做好花卉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严把检疫关。对于家庭养花,在把盆花购回家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切莫将寄生在植物上的介壳带回家,以免感染其他植物(花卉)。
其次,选用毒性较小、残效期短的家庭自制植物性药物。如用烟末浸液喷洒,或用200至300倍的洗衣粉稀释液浇灌。初孵幼虫期,不同的虫种在不同的地区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发现有幼虫活动时,即应抓住时机进行防治。因成虫产卵及幼虫孵化时间长,在每代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期,应每隔7至8天防治一欠,连续进行防治两三次,即能基本控制当代介壳虫的危害。若失去这个防治关键时期,则应选用渗透性较强的内吸性农药,如氧化乐果、亚胺硫磷、磷胺等进行防治。如果花木数量不多,可进行人工刷除或刮除,也可结合修剪整枝,把剪下的带虫枝条进行集中处理,加以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