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毛虫又名戒指虫、顶针虫。分布十分广泛,在我国华北地区多有发生。主要危害碧桃、海棠、榆叶梅、黄刺玫、樱花、小叶黄杨等。
形态特征
成虫 雄成虫体长13至14毫米,虫体黄褐色,前翅中央有条深褐色的横宽带。雌成虫体长15至17毫米,呈褐色,前翅中央有条深红褐色的横宽带,宽带两侧色较浅。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55毫米,头部蓝灰色,体两侧各有一条鲜艳的蓝灰色、黄色、黑色带。体背面有明显的白色带,两边有橙黄色横线,体背各节长有黑色长毛,侧面有淡褐色长毛,腹面灰白色。
卵 椭圆形,灰白色,顶部中央凹下,产于小枝上,呈指环状,犹如顶针。
蛹 黑褐色,有金黄色毛。椭圆形,灰白色,表面有淡黄色粉末。
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每年1代,以幼虫形式在卵内越冬,次年4月上旬幼虫孵出,群集卵块附近的嫩芽处取食叶肉,并在枝杈处吐丝结网。白天群居于网巢之内,呈天幕状,故有天幕毛虫之称。5月下旬老熟幼虫在卷叶内做茧化蛹,6月羽化产卵。卵产在枝上,横向环形排列,恰似“顶针”,故又被称为“顶针虫”。
防治方法
1.在幼虫未孵化前,人工摘除卵块;春季可人工捕杀幼虫。
2.幼虫大发生时,喷施35%硕丹乳油2000倍液,或用10%天王星乳油5000倍液防治。
3.收集被核型多角形病毒感染的天幕毛虫虫体,经捣烂加以喷施,可扩大该虫感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