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同志:贵报12月8日刊登了《江苏常州蟢湖林区万株水杉离奇死亡》的消息,阅后既惋惜又心痛。笔者认为,为了让存活的水杉继续健康生长,林木产权或经营单位应开展调查,仔细查找死因,从中找出死树的症结所在。否则即使更换、补种新的树种,若原因不明,措施不当,目前还活着的水杉仍会有继续死亡的危险。 对于这片水杉林大量死亡的原因,根据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属生理性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其理由是: 1.林木密度过大,导致自然死亡。笔者所在地有一条宽(两岸)28米,长15公里的水杉护岸林带。1979年造林时采用2×2米株行距,植后5至6年,水杉长势良好,但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的增大,慢慢出现了林间发生死株现象。后经调查,发现这些零星死株均是“轧落株”,即幼期生长缓慢,长势差,树体瘦弱的林下株。这些弱势单株被生长势强的植株挤压在林下,既照射不到阳光,又得不到露水,光合作用能力逐年下降,从而因养料供不应求而“饿死”。笔者从贵报刊出的照片看,江苏常州蟢湖林区大片水杉有高密度栽植的可能。 2.整枝强度过大,光合作用机制减弱,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衰退。从刊登的照片看,水杉主杆上伸展的侧枝着生部位较高,估计不足树高的1/5,而下面的主杆上仅见残存的侧枝死杈,属“瘦拔长”树。造成这种状况有两种可能,一是人工整枝强度不合理,二是由于林木密度过大而造成“自然整枝”,故出现“尖冠秃杆”,使树木的绿叶面积锐减,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生理机制失调。 3.水杉的“顶端优势”现象十分明显,在栽植密度大、整枝强度不合理的前提下,其顶端越是拼命互相竞争往上长,越会形成“瘦长”树,养料输送“泵力”不足,供需失衡,因而慢慢衰竭死亡。 针对上述分析,这片水杉林如果没有发现白蚁之类病虫害为害的话,应该属于生理性死亡。对下一步如何保护的问题,除了对死株进行补植外,对目前存活的树木,最好进行合理的间伐,并严格控制整枝强度,保护、培育萌生的新侧枝,让这片水杉林重新焕发活力,永续“天然氧吧”的美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