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2253公里,岛屿海岸线4812公里,沿海岛屿3061个,海岸线长度和岛屿个数均位居全国前列。早在建国初期,该省就在局部地区开始营造沿海防护林。随着台风等热带强对流天气的频频发生,近年来这一工程更是引起了浙江省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那么,如此巨大的林业工程,在树种需求上有何特点呢?
据浙江省林业厅绿化造林处副处长路献峰介绍,最近,浙江省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海防林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10年,海防林建设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平原县、半平原县和部分平原县林木覆盖率分别达12%、25%和45%以上,建成基干林带2000公里,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湿地恢复率达到20%以上,城镇人均拥有绿地面积25平方米以上,初步建立起与沿海经济社会相适应、功能较完善、多层次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路献峰表示,沿海防护林树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耐盐碱、耐水湿、抗风折。不同地区适合的品种不同,对苗木规格要求也不一样,如平原地区应尽量使用容器苗,这样可提高成活率,目前容器苗在浙江应用比例约为50%;考虑运输和栽植等方面的原因,丘陵和山区可种植裸根苗或土球苗。
此外,该省沿海防护林普遍存在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的现象,应适当进行调整。因为,这样既能保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又可以增强对灾害性天气的抵御能力。据了解,2005年的5号台风“海棠”过后,浙江苍南县沿海岸而行的环海公路,因沿海坡面植被大多为松阔混交林而未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该县境内的78省道(军用公路)两侧山地多为稀疏的马尾松林,则出现多处山坡塌方,严重影响了交通和行人安全。
浙江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冯建民科长多年来一直从事海防林树种的选育和调研工作,他说:“浙江海防林的树种选择原则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营造多类型、多层次、多树种、多品种的阔叶林和混交林。纯林与混交林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结合,生态、经济、景观效益相结合,易宽则宽、易窄则窄,带、片、点、网相结合。”
从品种来说,冯建民建议,平原滩涂可种植木麻黄、乌桕、女贞、夹竹桃、石榴、栾树、大叶榉、桤木、木槿、黄连木、龙柏、国槐、紫薇、海滨木槿、金合欢等乡土树种;墨西哥落羽杉、中山杉、常青白蜡、弗基尼亚栎、蜡杨梅等引进树种;单叶蔓荆、醉鱼草、田菁、剑麻、美人蕉等地被植物。山地和海岛可栽种朴树、海桐、柃木、女贞等耐瘠薄树种,山腰、山脚可种植木荷、枫香、朴树、榉树、珊瑚树、臭椿等。
在平原地区,常绿灌木夹竹桃根系强大,抗盐碱和抗风性都不错,且开花漂亮,适合与乔木类配植;阔叶乔木乌桕冬季落叶,高度在2米以上的2至3年生苗可上工程;5年前从美国引种的弗基尼亚栎为常绿阔叶乔木,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其播种容器苗1年可达到80厘米高,2至3年可长到1.5米高,期间要注意换盆。平原造林最好形成畦面,两边种树,中间种草,畦内有排水沟,使盐分逐渐下渗,以降低土壤盐碱度。中间的地被植物覆盖地面,夏季能抗旱,冬季草腐烂后还能成为肥料。
从类型上看,容器苗虽然生产成本高,但易成活、后期生长势强,要尽量使用。冯建民说,为鼓励发展容器苗,从去年3月开始,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了10个苗圃生产海防林用苗,基质为泥炭,容器为无纺布。每个苗圃的年产量为100万株,成活率如能达85%以上,省林业厅每株补贴0.2元。他认为,海防林建设应该种一片,活一片,质量最重要。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即使减少产量,也要发展容器苗。
关于规格,冯建民表示,目前山地要求1年生苗,平原需要植株高1.5米以上,并不一定都要大苗。普遍来说,大苗都已具有一定数量的根系,需深厚土层供其生长。在平原地区,栽植大苗成活率高,防风抗灾效果好,应严格控制其规格,不宜使用过小苗木。但在山区,其土壤相对瘠薄,土层也要薄很多,在这里种植大苗,根系都被团在一起,很难伸展吸收养分,小苗反而易成活,长势好。尤其是在山顶,土层比山腰更薄,山风更大,更要注意选择大小适合的苗木。
另外,浙江省岛屿数量达3061个,其土壤类型多样,进行海防林建设更要考虑适地适树原则。冯建民说:“在一些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海岛,要尽量使用抗性和适应性最强的植物。最主要的是应先让岛屿上先有绿色,逐渐改变其生态环境,然后再慢慢讲求品种、规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