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院组织完成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其项目报告已正式形成并上报国务院。该成果由35位院士、近300位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他们对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区进行了调研,总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报告指出,为保证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荒漠化造成危机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主要危机是什么?专家们做出了科学的回答: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研究范围内的荒漠化土地约218.3万平方公顷,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81%还多。
在专家们看来,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人类占用过多资源
在调查研究中,专家们剖析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他们的结论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以来,西北地区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这一深层次问题,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专家们的建议主要有:一是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三是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还需要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记者注意到,报告中专门论述了有关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专家们追溯了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确定了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专家们说,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是,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
植被建设灌草为主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专家们提出,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该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土石山区、内陆盆地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专家们认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要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修订和完善在执行退耕还林政策中不符合客观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的做法。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这样做了之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