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国际切花市场上,它占到了切花总销量的30%,与香石竹、月季、唐菖蒲合称为“四大切花 ”。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为菊花的周年生产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其工厂化育苗成为可能。此外,在菊花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组培技术也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菊花组培的基本要素
菊花组培,选用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添加细胞激动素类物质6 -BA、生长素类物质NAA。蔗糖用量,除生根培养外,均为30g/L,pH 5.8至6.0。40W 日光灯(两盏)照明,光照强度为2000Lx ,光照时间每天10至12小时,培养室温度为24℃至25℃。
菊花的生根培养,培养基为1/4MS+NAA0.1mg/L 。转生根培养1 周后即可见根,生根率可达96.4%。
菊花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较高,超过84%。移栽基质一般为经过筛处理的园土。移栽后1至2周内,注意保持温度和叶面湿度,待有新叶发生时,即可逐步转入常规管理。移栽在初春进行,成活率较高,且管理较方便。夏季移栽要注意遮阴和降温。
组培技术与育种应用
一、花蕾与花瓣培养
菊花的花蕾与花瓣培养,具有取材容易、繁殖系数高的特点,但这两类外植体的试管苗,其主要观赏性状的劣变趋势严重,不能用作无性系快繁途径,但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辅助手段。
花蕾培养,外植体采用1厘米大小的侧蕾,实际为去除萼片及未发育小花后的花托;花瓣培养,外植体则采用刚展开花朵的内层部分。由于花蕾、花瓣外植体采用常规灭菌处理易发生褐变现象,故其灭菌处理应使用70%乙醇30s+0.1%升汞10min(分两次进行)或5%的次氯酸钠20min。培养基为MS+6-BA2mg /L+NAA0.01mg/L 。
接种时,花蕾切成均匀的四份;花瓣则切成0.5至1平方厘米(管瓣花为0.5厘米长),正面向上接种于培养基表面。
花蕾接种培养3天后,外植体开始膨大、转绿,12天后表面出现突起并开始分化出芽,30天后初代芽的分化基本停止。但不同品种的差异较大:以‘山色晴岗’品种为例,其外植体的分化率为83%,芽分化系数为20;但‘翠羽’品种却分别为14%和1。
花瓣外植体培养,3至6天即可见明显膨大、边缘增厚,10天后分化产生愈伤组织,培养20至30天后可见芽。但芽的分化系数比花蕾培养低,品种间的诱芽效应也有明显差异。对那些不易分化出幼芽的品种材料,可适当提高培养基中激素的添加量,如采用配方为MS+6-BA 3mg/L+NAA1mg/L的培养基。此外,花瓣经低温预处理后再接种培养,可大大提高分化率,分化系数亦比对照增加一倍。暗培养预处理的效果更为突出,分化系数可增加四倍多。
花瓣苗的性状变异,以传统复色品种‘金背大红’为例,试验中出现3种类型:①黄色,平瓣,舌状花尖部微红,荷型,花径小于原品种。②花色、花型同原品种,但瓣宽略微增大,花径变小。③舌状花匙平瓣,花瓣前部的匙形部分为红色,后部的管状部分为黄色,整个花序呈外红内黄的复色结构,观赏价值较高,为优变类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