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林业局在全国林业血防工程启动大会上宣布,我国正式实施《全国林业血防工程规划(2006—2015年)》,该工程是继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和长江防护林等林业六大工程之后,我国新启动的又一项重大林业工程项目。其规模仅次于“三北”和长江防护林工程,这一创举无疑又为苗木业带来了新商机。
抵制血吸虫引出血防林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流行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的发生范围也比较广。血吸虫对人畜危害程度极大,现已被我国列为重点防治的三大传染病之一。
防治血吸虫病怎么会同林业及苗木搭上关系呢?据记者了解,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全球性防治血吸虫病对策,主要以药物治疗和药剂杀灭为主,但利用药物治疗是被动措施,难以维持和巩固防治效果。在我国的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孳生地,由于过度开垦和利用,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淤堵,形成大面积的滩地。而以挺水植物荻、芦苇和耐水的莎草、苔草为主的滩地环境,为钉螺提供了良好的孳生条件。通过人工造林则可以改变这种环境,继而改变和影响钉螺食物的营养结构,使钉螺密度下降,从根本上降低血吸虫病发病几率。采取林业与卫生、灭螺与治病、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措施,成为我国防治血吸虫病的一项新创举。
从试验研究到工程治理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林业血防专家、中国林科院彭镇华教授就在长江中下游湖区五省滩地开展了以抑螺防病为目的的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研究和实践工作。1990年,卫生部、原林业部联合下达了“以林为主、灭螺防病、开发滩地和综合治理研究”的重点科研项目。20多年来,其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并经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了林业血防工程规划,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这不但标志着全国林业血防工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林业血防工作由试验研究示范正式进入到工程治理阶段。
7省10年造林千万亩
按照《规划》,林业血防工程建设范围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7个省,共涉及194个县市,为期10年,分两个阶段完成。该工程主要依靠抑螺防病林建设、退耕还林、重点防护林建设和湿地保护及监测体系建设来支撑,规划造林1031万亩,其中抑螺防病林731.31万亩、退耕还林101.21万亩、重点防护林198.48万亩。
2006至200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完成长江流域湖区5省滩地、低丘和云南、四川两省血吸虫病发生严重区的抑螺防病林生态工程建设。2008至2015年为第二阶段,除了巩固第一阶段抑螺防病林生态工程建设的成果外,还要扩大云南、四川等省山丘型抑螺防病林生态工程建设,直至全国所有宜林的有螺地,全部营造抑螺防病林。
防护工程要用多个树种
根据规划,血防林建设将结合抑螺防病林防治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建设、重点防护林工程、湿地生态工程四项工程来实施。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人士透露,在此项大型造林工程中,抑螺防病林建设方面将采取多种工程造林的模式,实施以杨树、柳树、桤木、松类、乌桕、枫杨等树种造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当中,在水肥条件一般的中山丘坡耕地,将栽植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用材树种;在重点防护林工程方面,在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将结合重点护林工程建设,在有螺的荒地上种植杨树、枫杨等树种;而湿地生态工程,则将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的规定,建立防止钉螺扩散的设施,种植湿地抑螺植物抑制钉螺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