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寇亚琴报道 眼下,北京已是严冬季节,除针叶树种外大部分植物都凋零枯萎,就连较耐寒的黄杨也穿上了“保暖衣”。而在北京昌平区一育苗基地内,记者却看到露地栽植的一片植物依然枝繁叶茂,绿意盎然。这是由中国林科院研究员王木林教授,历经20多年研究培育成功的耐寒黄杨新品种。 面对这3亩试验基地,王木林对记者说:“你看,这个品种冬天叶片会逐渐变红,颇具观赏价值。再看这个,抗寒性和抗旱性很强,同样是1年生扦插苗,普通黄杨冬季地上部分就会枯死,来年开春再重新萌芽生长,而它不仅地上部分不会枯死,长势还比普通黄杨高出两三倍。这边是一个独干型的黄杨新品种,除了耐寒,还克服了普通黄杨分枝点低、枝条细长,难以形成树冠的缺点。那边种的这个品种除抗寒外,前三四年长势很快,之后长势逐渐缓慢,非常适合做绿篱。” 据王木林介绍,这4个黄杨新品种是用北海道黄杨与我国普通黄杨、胶东卫矛反复杂交,最终选育出的。“现在他们还没有最后命名,但其耐寒性已得到验证。普通黄杨小苗要盖地膜才能越冬,并且要保护三四年,而这4个品种的小苗,第一年需盖草,第二年就能露天越冬了。另外,我们在丹东、沈阳等城市做了耐寒试验,效果不错。明年我们还想拿到甘肃、宁夏等干旱地区做耐旱性试种,如果成功,就能在北方大范围推广了。”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