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州市园林科研所调查显示,目前该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超过36万棵,约有96个树种。在这些行道树中,从外地引进的洋花洋树大约有32种,占总量的1/3,其中包括:引进自印度的木棉,引自澳大利亚的南洋杉,引自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南洋楹,引自非洲的桃花心木、蓝花楹、凤凰木、油棕等,引自美国的金山葵、丝葵以及引自西印度群岛的洋金凤等。 广州市园林科研所副所长朱纯说,为确保外来树种不会对广州的本土物种造成伤害性影响,园林部门对于每种引入的树种都要在试验基地观察3至5年,进行适应性驯化和栽培。等到确保安全无误后,才会将它们推广使用。 只要控制利用得当,即使在正常环境下证明是有害的物种,也能在特定环境中发挥积极的生态作用,例如来自美洲的“植物杀手”五爪金龙。它耐贫瘠、耐干旱,生长速度快,因很容易与周边植物争水肥争阳光,成为很多本土植物的“杀手”,但它的这种特性却非常适合采石场复绿的需要。据广州市园科所证明,在目前已知的各种攀援植物中,五爪金龙是采石场复绿效果最好的品种,因而成为他们推荐的采石场复绿首选品种。 专家表示,这些落户广州的洋花洋树,绝大多数都来自与广州气候环境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大洋洲和美洲等地,经过多年的栽培,已经完全适应了广州的生活。而只要利用得当,有害物种也不是一定会影响生物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