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生长速度快、健壮优质的苗木是苗圃事业成功的根本,而其栽培方式及所用的介质和肥料是培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几大因素。首先来比较一下苗木大田栽培和容器栽培的几点区别。
几千年来苗木生产都在大田中进行。大田里生产苗木最大的特点是株行距固定,生长期间很难移动。通常业者为了省地,苗与苗之间的距离都很小,很容易导致过挤,通风不良,从而使植株徒长,茎细,底部无叶,易发病虫害。另外,为移植方便,业者往往把地上部分侧枝从主干上砍掉,再加上移植时根部易受伤而不得不重修剪,造成了植株株型的变化,大大降低了观赏价值。
而容器栽培苗木的根全部在容器内,移植时不会受伤,移植后对植物的株型和生长几乎没有影响。容器栽培苗木能结合苗木生长所有的需求,选用合适的介质,并有效控制植物生长必需的光照、水分、肥料,所以一般容器苗木比大田苗木早期生长速度快,植株壮而大,形态优美,根系发达。如果照顾得当,应无徒长现象。把容器苗木移到土地中,其幼年时快速生长势可以持续好几年。
容器栽培的介质 容器栽培介质需考虑到透气性与持水性,植物在小的时候其根部要进行较多的呼吸作用以促进根部与植株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氧气。同时植物土壤微生物呼吸时的产物二氧化碳大量聚积在介质内,二氧化碳聚积度太高会使根的发育受阻。每次浇水以后,水向下流能把孔隙之内的二氧化碳挤出来,而用真空的作用把氧气带入介质内。但若介质的孔隙太小,每次浇水后水把整个孔隙占领,会使植株根部缺氧,发育不良;若介质孔隙太大,则保水性差。
在这里提倡一个新观念:容器的形状与所用的介质有很大的关系,介质在容器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较小的介质聚积在容器的底部,水则积在容器的底部。假如容器很浅的话,底部积水,则上层排水好的介质变浅,反之容器很深的话,则上层排水好的介质变厚,较适合植物生长。业者若用较浅的容器,宜用较轻、排水好的介质;业者用较深的容器,可用质地较细、保水力稍强的介质。
木本苗容器栽培介质的自由孔隙应在25%至35%之间。下述是测算自由孔隙的简单方法:
1.用4至6个容器(请注意深或浅的容器即使用同种介质其自由孔隙不一样),封住其底孔,再装入介质,压实,就像我们移植植物时一样;
2.慢慢用定量的水,倒至介质的顶端。若介质中有泥炭或松树皮,它们会吸水,需经常加水,保持水分在介质面上,放置一小时;
3.一小时后,把容器放在不透水的桶上,再把容器底孔戳开,让水流到桶内,注意放介质的容器要直放,不能倾斜,要不然所得的数据会不准确。一般滴10分钟左右水分滴完,就可以进行测量了;
4.测量流出来的水的容积,再除以所加的总水量,所得的值就是自由孔隙的百分比。
木本植物栽培不同于草本
花卉,因其栽培时间长,介质中植物的根不断长大,而且介质会逐渐分解,介质中的自由孔隙会慢慢减少,若自由孔隙减少到20%以下时植物的生长会受阻。
在美国,木本植物栽培的介质最常用的是2:1:1的松树皮:泥炭:
珍珠岩或2:1:1的松树皮:泥炭:蛭石,有些农场用80:10:10的树皮:泥炭:珍珠岩。理想的栽培介质除了透气、排水性好外,最好还掺有专用的缓效肥。
在60年代,容器木本栽培的初期,业者在做许多肥料配方实验时发现种子发芽后或扦插芽移栽后即停止生长,每施用一次肥料植物就长一点,肥料一停,植株就不长了,有关研究部门经过不断试验,总结出如下经验:
1.木本植物栽培最好用缓效肥;
2.缓效肥在木本苗发芽介质内(或扦插介质内),对发芽与发根无太大影响,但将大大促进小苗的初期生长;
3.一般施用4至8千克/立方米缓效肥,超过8千克会阻碍有些植物的生长;
4.容器内栽培的苗木若肥料与介质都合适的话,将来移植到大田中(或林区),生长比由田间栽培出的苗快得多;
5.苗木生长一旦受阻,若移植到大田上,即使加上很多肥料,其生长还是不正常;
6.木本植物生长需要有足够的微量元素供应,每立方米介质施用0.9千克(1.516磅/立方码)的微量元素混合肥,和缓效肥一齐施用,生长快速,而且发芽、分枝正常;
7.扦插苗的母本生长时如果有足够的微肥,其发根率及成活率高。
以上是笔者综合一些欧美的研究资料,仅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