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牡丹从解放初期的百余亩,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出口、科研、观赏销售基地,使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业成为菏泽市牡丹区的一项支柱产业。2000年,菏泽市牡丹区花卉产值已过10亿元,仅牡丹种苗和鲜切花就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全区牡丹种植面积7万亩、品种850多个,分别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的500倍和10余倍。
政府搭台唱大戏
菏泽古称曹州,菏泽牡丹又叫曹州牡丹。据史书记载,“至时,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到了清代,菏泽牡丹面积已达500余亩,品种240多个。然而,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吞噬,菏泽牡丹到解放前夕,面积已不足百亩。1982年,山东省政府拨专款,建设曹州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并扶持牡丹生产。菏泽市牡丹区随即出台了《牡丹管理条例》,把牡丹定为区花,菏泽牡丹从此由花园走向大田。
1992年,菏泽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牡丹花会,数万名中外来宾亲眼目睹“花大盈尺”的菏泽牡丹,洽谈经贸合作。菏泽牡丹昂首挺进国际市场。
办花会,使花乡人开阔了眼界,把以牡丹为主的花卉业做为一项支柱产业来发展。他们请来同济大学的专家教授,按照乔、灌、草结合,集中外园林建设风格于一体的原则,对“三园”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使菏泽牡丹绽放出新的芳香。花卉产业在菏泽市牡丹区是“一号工程”,区里成立了花卉生产领导小组,书记、区长亲自挂帅,并出台了花区土地可以反租倒包、在花卉经贸区经营,三年内免收各种税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京九铁路开通后,菏泽市牡丹区迅速推出了建设“京九大花园”的新举措。以牡丹办事处为中心,方圆35公里规划为牡丹产业区,10多个乡镇大面积栽种牡丹。牡丹资源圃、牡丹基因库迅速建立。
花随人意应时开
菏泽市牡丹区是林业总局确定的牡丹生产基地,中国牡丹协会确定的挂靠单位,牡丹区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在牡丹催花、鲜切花、无土栽培、组织培养、牡丹花精油提取及应用等研究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
菏泽市牡丹区牡丹研究所是菏泽牡丹的专业科研机构,短短10年间就取得科研成果30余项,在’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该所与曹州牡丹花木总公司联合培育的4200株牡丹,分别在5月1日、7月1日和10月1日开放,使花随人意四季开花变成了现实。
牡丹科研大军遍及城乡,全市被评聘为高、中级花卉工程师、农艺师的农民就有100多人。这支大军还在不断地扩充,正在自费攻读北京林业大学花卉大专班的农民就有260多人。高级工程师赵孝庆,在花田默默耕耘30余年,培育出100多个牡丹新品种。他还用拿花铲的手,主编了《菏泽牡丹栽培技术》等6部牡丹栽培专业书籍,并参与《中国牡丹图志》、《国花大典》等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工作,1998年他被北京林业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赵孝知、孙景玉等一大批花农的科研成果也不断在国内外获奖。
专业研究人员和土专家在牡丹科研上,如同牡丹花二乔,相辅相成,携手共进。他们研究的“案头牡丹”、“牡丹矩花天牛防治”等科研成果均属国内首创、世界领先,新品种选育、大田催花、芽接快速繁育等技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一举夺得两个世界大奖和79个金银铜奖,从而奠定了菏泽牡丹的世界霸主地位。
昔日花农变花商
数百年来,菏泽栽培牡丹就是以种花、看花为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走上了种花、卖花的富裕之路。牡丹资源变成了商品,数万名花农成了花商。
自1993年7月,牡丹办事处李集村花农李允强在菏泽开办第一家花店以来,全区专业经营鲜花的花店已发展到20余家,花卉批发市场5处,每天进城卖花的“卖花姑娘”、“卖花大嫂”有800多人,在国内外专业经销花木的花农达3000多人。到花区采访,无论是在大田、花园,还是在花房,随意找一位花农,各种乔、灌、草的国内外行情,他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令人侧目。从花乡走出的李允强现在不仅成为全国的花卉购销商,而且在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投资近千万元建起了一处占地百余亩的菏泽牡丹园,为菏泽牡丹快速走向世界开辟了一条通道。
赵楼行政村党支部书记赵孝武是闻名全国的“黑牡丹”,他领导的村集体是全区花卉生产的龙头企业,每年出口牡丹苗木10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