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花卉产业进入转型升级
浙江花卉业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飞跃。在产业兴旺发展的时候,浙江居安思危,积极谋划花卉业转型升级。
闪亮的数字
据统计,2004 年浙江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130万亩,是1990 年的52倍,年增幅超过32%,圃地产值达66亿元,生产规模和圃地产值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萧山、金、
绍兴、奉化、北仑、嵊州、海宁等特色花卉产区。浙江观赏苗木面积112万亩,占全省花卉种植总面积的86.2%,圃地储苗量21.6 亿株,年供苗超过8亿株,销售额达17.26 亿元,形成杭州、绍兴、宁波、金华和嘉兴五大观赏苗木主产地。浙江苗木经纪人奔走于全国各地,仅绍兴县漓渚镇的营销人员就达3000 多人。观赏苗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0%,居全国之首。
花卉业已成为浙江种植业中仅次于蔬菜、茶桑果和粮食之后的第四大农产品。浙江现有花卉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户7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其中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占95%以上,先后有传化集团、物产集团等工商资本投资花卉生产。社会资本的不断注入,促进了产业水平的提升,使浙江省成为全国花卉业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造就了“森禾种业”、“虹越花卉”、“传化大地”、“蓝天园林”等一批知名品牌。
全省11个市和60多个县(市、区)已成立花卉协会,花卉产业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全省花卉主产区。全省有花卉业相关研发机构47家,其中民营机构12家,花卉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
清晰的定位
浙江提出了到2010 年花卉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力争全省花卉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切花切叶、盆景、盆花产值的比重达40%以上,争取花卉出口额达1亿美元。
浙江明确了产业转型的指导思想,从主要依靠机制优势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从单一生产园林绿化植物为主向园林绿化植物、切花切叶、盆景、盆花等协调发展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经营转变。
今后要巩固观赏苗木的优势地位,将规模控制在80万亩以内,实现由数量扩大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重点发展出口苗木,创建区域品牌。与此同时,重点培育各类盆花生产经营龙头企业,扩大盆景生产规模。加快发展优势切花、切叶,重点发展对日出口的杨桐、柃木切叶产业,以及受欢迎的切花品种。加强观赏宿根地被的引种与开发,加快优良花坛用花品种的种子国产化步伐。继续发展浙江传统的药用、食用花卉生产。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园艺工具、喷灌设施、温室大棚、容器、栽培介质和专用肥料等资材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仿生花、观赏石等花卉相关产业。
明确的战略
为了实现成功转型,浙江制定了7项政策:
1.科学规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依照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视苗木品种的新颖性、广适性、抗逆性和乡土化。绿化苗木的培育要向容器化、艺术化、标准化和全冠型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苗木附加值。
2.坚持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采取“企业立项、专家研发、政府支持”的方式开展技术研究。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栽培设施的同时,针对大多数从业者专业素质不够高的现状,启动“千名技师、万名苗农”技术培训工程,
全面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4.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浙江花卉的竞争力。制定产品生产标准,开展全省“花卉强镇”、“百强企业”、“优质产品”等评选活动,创建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5.构筑信息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传统传媒,搭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市场的信息平台,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6.培育壮大营销主体,加快外向型发展步伐。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与苗农建立购销关系,促进规模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省外和国外市场竞争。
7.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各级花卉行业协会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