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绿地灌溉系统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水量,给人们展示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二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生态效应,节约水资源并节省绿化养护费用。
第一个目的易于让人接受。第二个目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当一个灌溉系统在确定建造前,应同时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技术,二是投资。
技术上无非要考虑水源选择、灌水方式选择、灌水控制方式选择和灌溉系统设计。技术等级越高,则一次性投资越大,但合理的投资是必须的。目前许多单位片面追求降低灌溉系统的一次性投资,而要求在设计过程中降低技术标准,大多表现为将灌溉控制由自动控制改为手动控制,使得建成后的灌溉系统存在许多先天性不足,虽然一次性投资减少,却造成了运行费用大幅度上升,总体经济性并不好。
灌溉系统运行成本主要有如下几项:
1.水源成本
不同类型的水,费用差异很大。水费由低至高大致排列为:地表水—再生水—地下水—自来水。当水源选定后,绿化用水的最基本的费用即可确定,一般都会选择低成本的水源。
2.灌水量成本
严格来讲,植物需多少水就应灌多少水。影响灌水量的主要原因是灌溉系统的控制方式,自动控制方式可以做到精确灌水;而手动控制靠人的经验估摸灌水,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多,从而造成浪费。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手动控制方式每平方米绿地耗水量多年均值比自动控制高出近2.5倍,主要是人为浪费所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