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斗南花卉市场采访时,有两张脸的表情至今难忘。一张是昆明杨月季公司销售经理周海侠的脸,永远充满微笑、写满自信。她微笑着给你分析眼下斗南月季行情的变化。她说,最近我国大批公司和个人加入到了对月季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列中,对我国的花卉业来说非常有益。望着她微笑自信的神态,我不禁想起一句话,身居斗室,放眼天下。
“斗南没有我们的月季啦!要想看我们的月季啊,赶快坐飞机到香港或日本,或许还能看得着!”这是当我提出看看他们的月季时,周海侠夸张地对记者说。显然,这家公司代表的是现代云南花卉产业。访谈中了解到,这家公司对云南月季产业贡献很大,不仅从德、法等国引进不同色系的新品种,使云南市场上的月季品种越来越丰富,而且绝大部分产品都达到了出口标准,出口率高达90%。
相比之下,另一张脸让记者更加难忘。这是一张饱经沧桑的云南本地老花农的脸,满脸的皱纹和无奈的眼神告诉记者,老人的日子并不好过。老人是斗南矣六村的村民姓梁,种了几十年的花。第一次见到他是早上四点半左右,老人担着30多公斤重的满天星,借手电筒的光亮一步步从田里走到斗南市场。他和记者絮叨:“现在已经不比从前,怎么干也不挣钱,去年的几亩地赔了几千块!”早上八点,记者再碰到老人时,见他和几个把御寒毛衣掖在腰间的老伙计们一起,看着几十垛雪白的满天星发愁,显然他们还没有开张。
一位市场管理员说,这种不分等级、没有外包装、叶片上存有大量药斑不讲究质量的花,不但难卖好价,而且会越来越没市场。
记者从当地花卉业的管理部门了解到,斗南有好多像杨月季一样的公司,但更多的是像老梁一样的花农。杨月季公司和花农老梁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杨月季是现代化大生产方式的代表,老梁是带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性质的代表,很显然老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市场了。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花农自身也要转变那种小农经营的观念和手段。转变目前这种状况,其他地方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公司加花农。从产业链上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共同发展的道路。一是花农联合经营。现代化的花卉业,不仅是劳动密集的产业,同样也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花农通过联合,实现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