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资源又称为遗传资源,主要指具有不同种质性状、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各种植物品种和类型。在育种中实际上就是选择利用种质资源中决定遗传性状的基因,所以也称为基因资源。国际上常将储备的具有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称为基因库,育种工作者可以从中提取作为研究和利用所需要的基因。
种质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的,它们包括较为古老的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近选育的推广品种、引进品种、各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以及人工创造的植物类型。其中,人工创造的植物类型是指通过人工杂交所获得的杂交后代及其中间材料,或是通过辐射或化学诱变等手段获得的变异材料,虽然尚未形成一个品种,但具有某些特异的性状,因而在育种上具有某种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
草在进化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的变异,形成了各种优良的遗传性状,这些都是育种的物质基础。现代育种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的成就,除了育种途径的发展和采用先进技术外,关键还在于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利用了优良的种质资源。所以,育种工作者拥有种质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决定育种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育种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土壤和气候等条件多种多样,各地都有适应当地条件的野生牧草、草坪草和地被植物。据介绍,我国草地利用植物有246个科1542个属6359种29个亚种和296个变种。而在牧草与草坪草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禾本科草有160多个属1000多种,豆科草有80 多个属600余种,莎草科有30多个属500多种。
我国对于草种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晚。在“六五”期间科研单位和院校正式开始搜集工作,并进行了相应的引种试验。1983年修订的全国牧草、饲料作物品种资源名录收入了3199份材料,同时开展了种植种质资源鉴定的研究。在“七五 ”期间,通过进一步的考察和引种,已搜集国内外草种种质资源累计达600多份,建立了种质资源圃5处,中期库1座,利用国家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牧草种质1500份。开展了种质资源鉴定和筛选利用的研究,完成了3186份种质材料的生物学特性及农艺性状的鉴定,还完成了耐盐、耐热、抗旱、抗寒、耐瘠薄等抗逆性鉴定770份和细胞学鉴定75份,在田间对472份材料进行了抗病虫害的观察鉴定。从中筛选出优良性状突出的种质材料142份,可供生产利用的优良草种和品种26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