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园林绿化局自1998 年提出"大树进入城市,加快上海绿化建设步伐"规划至今,其城区绿化得到较大改善。在延安中路大型绿地建设中,成功移植的几百株胸径15厘米以上、高十几米的大树与花草灌木合理配置,相得益彰。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景观效果和社会效益也非常明显,"让上海人民至少提前10年享受到大树带来的生态效益"。"植大树,种大绿"为解决"年年种树不见绿"的城市绿化工作开辟了新思路,一时间,各地方、城市纷纷效仿。于是,"大树移植"成了不少城市绿化美化的时髦之举。据悉,上海从1998 到2000 年,在城区4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移植胸径15厘米左右的各种大树7万株,之后还继续引进急需的绿化树种,并最终达到30万株;宜昌从1999 到2002 年,在61.53 平方公里城区内移栽胸径在12厘米以上的大树2万多株;山东沂水县2002 年春,在17.5 平方公里的城区内移植胸径在10厘米以上的各种大树2.25 万株。由此我们发现,从直辖市到省城、普通县市,从面积近千平方公里的大都市到城区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的县城都在实施"大树进城"工程。"大树进城"已蔚然成风,表面上看只是数量的改变,但其实质已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人们的种种议论。有人说,"大树进城"是人们绿色意识增强的表现。前几年,常听到"年年种树不见绿",反映了人们对"重植树轻管理"的不满。这两年,"年年种树,何日成荫"的声音大了起来,折射出人们对"十年树木"自然规律的不耐烦。有些人说,引进大树增加了城市"肺容量"。根据科学推算,大树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能力是草坪的5倍,吸尘量是草坪的3倍。在改善城市生态与绿色人文环境方面,其优越性是小树或幼苗望尘莫及的。还有人认为,生态是一个系统,如果大量移栽大树,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绿了"市里"却黄了"乡里",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较落后的地区"靠山吃山",农民盲目追随市场行动,后果令人堪忧。《城市发展研究》一书也曾发表《大树移植之患》一文,对"大树进城"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批评。文中提到"大树移植似乎是城市美化的速成和'为民办实事'的有效之举,不但容易获得广大市民的认同,各种媒体也将其作为好的经验积极报道,推波助澜,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老树大树进城来。'"文中指出"大树进城"有三大祸患:一、拆东补西,为脸上贴金;二、摧残生命,劳民伤财;三、生态恶化,助邪遏正。并提出"病态的城市化妆心理,导致了病态的大树移植之风的盛行,若不引起重视,将祸害无穷。"的观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包头学术年会与会代表发表《紧急呼吁,立即刹住大树移植风》一文,文中提到"大树移植技术乃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如非季节和过密植物群落中提稀应用的移植技术。要把胸径15厘米以上,甚至50到60厘米大规格树木成千上万地移入城市是不现实的。""大规格树木是植物群落的骨架,将它连根挖掘移走,必然对周围环境引起连锁反应,将成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沙尘暴、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隐患。"专家对各地所提供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的说法提出质疑,明确表示其中有假。"有些城市为保证成活率90%以上,要求苗木供应商做到死一株,补一株。"显而易见,一株成活大树的背后又有几株死树为代价呢?"而栽植胸径15厘米以上的树木为其确保成活,移植前需强修剪,必然会极大地损害原有的良好形态。由于树龄大,受过伤,即使成活,也是生长缓慢,形态不美。"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提出必须严格质量监督制,尤其要严守"两冬一夏"的较长期验收制,"种植一年后"验收,时间太短了。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大树进城"竟招来如此猛烈的批评,可能是提倡者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