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年季秋,我应邀赴俄罗斯联邦参加在其首都莫斯科召开的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第六届大会。会毕,以尽情彰显俄罗斯独特建筑风格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建筑群而闻名于世的莫斯科,和因俄国十月革命而载入史册的圣彼得堡,便成为向往已久的首选观光圣地。
临出国前朋友告之,俄罗斯人很喜爱花,可能的话以花为题材写篇观感之类的随笔。朋友交付的使命,自然当尽心竭力。然而,遗憾的是,尽管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被成片的林木所环抱,空气清新,活脱脱似个大氧吧,但是鲜花却少得可怜。只有在公园和一些重要广场与大街的草坪间依稀有一两块花圃,而且花的种类十分单调,除了四季海棠就是康乃馨。莫说与同处欧洲的荷兰和意大利等国的大都市相差甚远,就是与我国花团锦簇的首都北京相比也不得不俯首称臣。
花卉虽然只是一种美化环境的装饰,但通过它却也能看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据悉,俄罗斯这些年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民众的经济收入只略高于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线,而花亭出售一支玫瑰的价格却相当于四五元人民币,因此俄罗斯民众再爱花也会因囊中羞涩而对其望而却步,那么市区中花卉稀少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诠释了。
可是,在旅游观光中几个接踵而至的特写镜头打消了我的遗憾。首先摄入眼帘的镜头是在位于克里姆林宫西北部的亚历山大公园内的无名烈士墓。这是为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墓地,既没有高耸入云的墓碑,也没有突出地面的显赫坟茔,而是用黑色大理石修砌而成的与地面成水平线的墓穴。墓穴的前额刻着一排俄文大字: “虽然你的名字不为人知,然而你的功勋永垂史册!”整个墓穴庄严肃穆,墓穴两厢各有一个身穿军装的士兵手持钢枪笔挺站立,凹下去的墓穴处有昼夜燃烧的火炬。那熊熊烈焰象征着烈士们的亡灵与蓝天一样崇高,与大地一样永恒。这时,只见一对新郎新娘,新娘身披薄如蝉翼的银白色婚纱,双手捧着一个精致的鲜花花环,新郎身穿黑色燕尾式礼服,手里也捧着一个用鲜花制作的花环,在伴郎伴娘及几个亲友的簇拥下,款步来到无名烈士墓前。一个伴郎模样的青年疾步走到一个在墓穴前游动值勤的士兵面前,耳语了几句,那游动值勤的士兵表示赞许地一颔首,紧走几步打开墓穴前阻止游人近前的绳索,新郎新娘会意地直接走到墓穴处,将花环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墓穴前额的黑色大理石上,然后面对墓穴肃立片刻,方转回身挽手离开,脸上的笑容幸福中充满神圣。观望的人群虽然零零散散,却没有任何喧闹声,仿佛参加一个庄严的盛典。导游告诉我们,如今的俄罗斯青年的结婚仪式相当简便,参加人数多者二十有余,少者十来个。先在教堂举行一个短暂的仪式,然后驱车来到自己认为最值得崇拜的地方,献上表示圣洁与崇敬的花环,再找一个场地欢快地跳上一阵舞蹈,喝干带来的香槟酒,整个结婚仪式便宣告结束。听罢导游的介绍放眼观望,无名烈士墓前整齐地摆放着几十个花环,而在无名烈士墓一侧有名有姓的“大人物”的墓地却没有花环。使人顿时觉得这座无名烈士墓无名却有名,而那些有名的墓地仿佛有名却无名。
另一个特写镜头是发生在作为圣彼得堡象征之一的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像前。这尊落成于两百多年前的彼得大帝雕像,背依气势宏伟的耗时40年建成的圣埃撒大教堂,左右两侧为海军军部大厦、参政院及主教公会大楼,前方是碧波粼粼的涅瓦河。雕像的基座是一整块重达1600 吨的近似乳白又如米黄色的奇型巨石,巨石文理粗犷,状若猛狮。彼得大帝身披的兽皮大氅在呼啸的大风中猎猎起舞,腰间挎的利剑寒光逼人,彪悍的骏马前蹄腾空,昂扬的马头长嘶如吼,彼得大帝如炬的目光傲视前方的圣彼得堡古城。这位被俄罗斯人视为民族英雄的彼得大帝,于17世纪80年代率领百万铁骑,将北方疆域扩张到波罗的海出海口。今日的圣彼得堡就是其战利品之一。这位能征善战的俄国沙皇既在建筑学上造诣非凡,又酷爱大海,所以在涅瓦河突兀的半岛上亲自设计并督建了老圣彼得堡古城。因此,圣彼得堡人将彼得大帝视为“圣彼得堡之父”。当笔者于正午时分到达彼得大帝青铜骑士雕像前,正遇上两对新郎新娘将手中散发着淡淡馥香的精美花环恭敬地摆放在雕像前,爱的真谛在这里升华。
此外,我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市内的列宁等一些伟人雕像前也可以看到有人摆放鲜花和花环。
鲜花,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