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郭云龙报道 近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在“兰科植物保护与研究成果总结会”上共同发布消息:由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刘仲健教授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黄来强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实验,将国际一级保护濒危物种“杏黄兜兰”首次回归自然。这一开拓性研究成果对中国濒危物种回归自然起到示范作用。
据刘仲健介绍,兜兰属植物观赏价值极高,但由于过度采集、走私猖獗及生长环境受破坏等原因,近十几年来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被《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具有“植物熊猫”之称。我国特有的杏黄兜兰花色金黄艳丽,更是兜兰属植物的上品,备受国际关注,因而盗挖滥采也极为严重。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的科研人员自2000年开始,在云南怒山的落砂坡山对杏黄兜兰繁殖方式、生命周期等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考察,并观察研究了该物种的生境要求、群落结构特性等生态学习性,经过迁往深圳进行保护和繁殖,最终完成将这一世界珍稀物种重返原产地的实验,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从原产地迁至深圳的杏黄兜兰长势良好,返回原产地种植的杏黄兜兰后代野生居群恢复状况也令人满意。
通过此项研究,科研人员还查清了杏黄兜兰的生态特性和濒危原因。杏黄兜兰自身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能力,具备忍受恶劣环境和延长基株寿命、逃避死亡的策略以及老化进程调控能力,因此,它不会因自身的生物学原因而濒临灭绝。
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科研人员还表示,杏黄兜兰濒危的主要原因除了大量的盗挖外,还源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过度破坏使得杏黄兜兰的生长空间被完全剥夺,生长环境受到颠覆性的改变。“在商业采集等活动难以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应尽快将一些植株迁往异地予以保存,并开展人工播种繁殖,为杏黄兜兰继续回归自然做准备。”刘仲健说。右图:全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内,杏黄兜兰花开正艳。
郭云龙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