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此外,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都会改变空间的意境而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而园林植物恰恰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例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就是借雨打芭蕉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的气氛。又如留听阁,也是以观赏雨景为主的,建筑物东、南两侧均临水池,池中遍植荷莲,“留听阁”之名即取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
陆游曾经有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这表明各种花木的生长、盛开或凋谢常因时令的变化而更迭,因而,随着各色花木的盛开或凋谢便不期而然地反映出季节和时令的变化,这些,在古典园林中都能够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地感染着人。
种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可以有两种种植形式:点种与丛植。以视觉的观点看,点种的树更加引人注目,所以一般多为比较高大的乔木。此外,树形要美,且必须配置合宜。所谓树形,系指干与枝的姿态以及树冠的外轮廓线,这虽非人工所能控制,但却可根据树种的特点而作出合理的选择。中国园林不同于西方古典园林,植物种植并不追求整齐一律,所以在树种的选择上较灵活,既可选择同一树种而重复种植,又可以选用不同树种而搭配种植。
点种的树可以起到两种作用:一是烘托陪衬建筑物,二是点缀庭园空间。凡属于前一种情况,均以建筑物为主体和中心,而使树木环绕着它的四周种植,但在距离上要有远有近,前后左右要保持大体均衡,避免机械的对称。
点种或孤植的树还可以点缀庭园空间。中国园林多以建筑、游廊、墙垣围成既小且封闭的空间院落。这样的小院若不栽种植物,必然流于光秃、单调,但花木过于繁茂,又将局促拥塞。对于这种小院可视其大小或孤植或点种乔木二三株以作点缀,常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极小的空间院落以孤植为宜,位置应偏于院的一角而切忌居中,其高低、疏密应与院的大小相适应。此外,树种或名贵,或挺拔,或苍劲,或古拙,或袅娜多姿,或盘根错节,总之,必须具有独特的性格。
对于稍大的庭园来讲,孤植树会使人感到不足以庇荫整个空间。为此,尚须以点种的方法在院内再栽植乔木二、三株,方能与环境相称。厅堂前的庭院若植树两株,宜一大一小,忌平均对待;宜各偏一角,忌对称排列。若植树三至四株,宜疏密相间并保持均衡,忌排成一条直线或呈正三角形、正四边形。
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仅乔木数株依然不能使浓荫覆地。这时,只有以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搭配,方能造成“枝叶繁茂,嘉木葱茏”的气氛。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密的对比;而乔木与灌木也自然有主与从的差异,因而只要配置得宜,便可自成天然情趣。
大面积地丛种密植,将可形成葱葱郁郁的树林,这虽然不常见于一般中、小型庭院,但对于某些大型园林来讲却可借此而使老树参差,以“列千寻之耸翠”。凡丛种密植而成林者,常以某一树种为主而杂以其他品种。如北方多选松柏,江南多选各种落叶树。虽说是密植,但也要密中有疏,以求对比和变化。只是在个别场合下,为与环境相协调,可整齐地排列成为方阵的形式。
营造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树还可以起到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和加大景深的作用。透过枝叶扶疏的网络去看某一景物,必然在一定距离内增加一重层次,从而使景物退避在这一层次之后,这样,尽管实际距离不变,但感觉上却显得更深远。此外,透过枝叶的网络看某一景物,也是既有遮挡,也有显露,因而,还可通过网络的疏密变化而分别获得程度不同的含蓄感。
由树木干、枝、叶交织成的网络如果稠密到一定程度,便可形成为一种界面,利用它还可起限定空间的作用。这种界面与由建筑、墙垣相比,虽然不甚明确、具体、密实,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如果说后者所提供的是密实的屏障,那么前者所提供的则是稀疏的屏障,由这两种屏障互相配合而共同限定的空间必然是既有围,又有透。
在某些情况下,藏密的林木甚至在限定空间中扮演主要角色。当建筑物比较稀疏、分散,以至不能有效地形成界面时,依靠密植的林木则能补偿建筑的不足,而在限定空间中起主导作用。
枝繁叶茂的林木尚可用来补偿因界面高度不足而造成的空间感不强的缺陷。例如以建筑或山石围合而成的空间,如果面积过大,而建筑或山石的高度又有限,则可能出现空间感不强的缺点。而对这种情况,以广种密植的乔木将可以在下半部较密实的界面,之上再形成一段较稀疏的界面,从而加强其空间感。
(图片由芥子提供)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