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今后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的决议,北京市率先提出了向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战略构想。
花卉作为都市农业中最为耀眼的朝阳产业,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发挥产业优势呢?在前不久召开的北京花卉产业研讨会上,来自政府、企业、协会、科研院校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纷纷就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究竟什么是都市型农业?北京市农委高云峰主任说,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核心就是要突出4个“优”字:一是要形成优良生态;二是要形成优美景观;三是要形成优势产业;四是要形成优质产品。北京花卉产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北京花卉产业近年来发展稳中有升,面积增长,产值不断提高。截至去年底,全市花卉生产面积5.5万亩,其中设施面积6400亩,现代温室800亩,年产盆花4000多万株,切花7500万支,种苗种球2000多万株(粒),实现了干花、鲜花、种苗的持续出口,出口额达400万美元。尤其是蝴蝶兰、卡特兰等种苗出口形成强势,出口量达到了1200万株,出口创汇149万美元。在骄人业绩的背后,北京花卉业的“软肋”也暴露无遗,如自主创新能力低,科技成果转化力不高,市场不规范等。针对这些“软肋”,专家学者提出,北京花卉产业要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必须从加强花卉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入手。
第一,缩减低水平重复生产,加大科技创新。北京是全国科研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不少专家认为,应在科技创新上多下功夫,而不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俊平建议,北京应尽快建立花卉专家数据库,搭建花卉科技创新平台,政府要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使北京的花卉业逐渐从生产型向科技输出型转化。
第二,对育种研究工作,政府资金扶持应稳定、持久。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所长韩烈保表示,育种是一项长期工作,少则四五年,多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育种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政府对育种工作的扶持同样不能急功近利。
第三,发展特色花卉,打造强势品牌。北京从几年前的80%需要靠外地花来满足市场,发展到现在的80%都是自产花卉,花卉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由于特色不明显,在市场上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不少专家认为,北京应着力发展现已形成生产规模的花卉品种,如红掌、蝴蝶兰以及月季、菊花等切花和干花、野花等,并树立“京花”品牌。但也有专家提出,北京的花卉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以种子、种球为特色的花卉产品将更有优势。据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处处长种焱透露,目前北京出口量最大的品种就是蝴蝶兰种苗。
第四,拓展物流渠道,繁荣销售市场。北京的花卉集散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市已经形成有规模的花卉市场25个,但在功能、分布上还不尽合理。要让北京的花卉物流真正流动起来,并且渗透到最终端的消费者,北京莱太花卉市场早市经理李秉成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利用北京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在沿线的70多个站台设立花卉销售配送网点,每天约150万人次的乘客流量将对花卉消费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另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花卉处也在为花卉进超市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和探讨。
第五,引导消费,注重花文化的传播和提升。“消费者不想买花,有很多不是因为价格问题,而是因为品质不好,提不起购买的兴趣。”北京五洲翔远公司总经理邵远翔认为,目前生产企业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花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因此,引导消费还要从花卉的标准普及入手。对于花文化的提升,
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姜伟贤提出,花卉产业一定要做“文化兴业”这篇大文章,没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北京市花卉协会秘书长赵五一表示,借助2008年奥运会这一契机,北京将加大花卉消费引导和花卉文化宣传,预计到奥运会开幕前,北京还将陆续举办47场奥运花卉礼仪插花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