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 正确认识景观生态学要从教育入手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景观设计界的“新宠”,频繁出现在各种项目中。然而,对“景观生态”的错误理解;景观生态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欠缺;习惯于传统思维模式,缺少相关技术;缺乏科学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其前进的步伐。近日,记者就国内景观生态学发展问题采访了业内部分权威人士,他们从教育、理论、实践的角度发表了意见。
“由于对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一知半解和望文生义,已经在公众中造成了对生态学的误解,在伤害着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专业的发展。房地产楼盘,尤其是遍布各地的景观大道大量引种非乡土观赏植物,采取高密度苗圃式种植方式获取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摧毁城市河流自然河床和岸线打造的滨河公园,制造的是反生态的‘景观生态’假象,完全违背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城市生态学与景观规划专家李迪华略带忧心的表示。
理解内涵是根本
李迪华解释说,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景观生态学就是“景观”加“生态”,这犯了概念性错误。而导致这一系列错误的根本原因是业内对“景观”概念理解混乱。关于景观,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同义,作为审美对象,以人的美学体验为评价依据和标准,因此对视觉效果尤为重视;二是地理学上的,指地球表面的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和人类活动共同构成的综合体,反映的是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特点,是用格局表述其空间的相互关系;三是生态学上的,指特定地域空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复合体,通过对过程和格局的研究,揭示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学是景观设计学重要的学科基础,景观生态学学科发展为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提供了与生态学知识相结合的途径。
随着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地理学的景观概念和生态学的景观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通常可以不加以严格区分,但美学意义的景观和地理学与生态学的景观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景观设计学是建立在自然和人文与艺术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作为景观设计学学科对象的景观,通常包含了景观表述上不同层面的含义,如一片河漫滩,它是河流自然发育历史的产物,是一个生态系统,是地理学和生态学意义上河流景观的一部分,但同时它又可以作为审美对象,是美学和风景意义上的景观。
紧抓教育是关键
虽然国外并没有像国内一样把“生态”一词炒得很热,但定位却很高,生态学被喻为是地球的医学。与之相比,国内虽然时时把生态挂在嘴边,但行动上却有所欠缺,这一点在教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李迪华举例说,一个去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攻读景观设计硕士学位(MLA)的中国学生回来说,那里的景观设计学系就好比是生态学系,在导师的要求下,一年下来,他修了6门与生态学有关的课程,包括土壤学、植物学基础、本地植物学(专门研究和认识当地植物)、生态学基础、河湖生态学,当然还有景观生态学,其中大部分课程都是由本系教师自己开设或者外系教师专为景观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
而对国内的规划和设计教育,李迪华却表示了极大的困惑:“很多高校本科为学生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可是却没有自然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气象与气候、地质与地貌学、生态学等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基本课程。
学生虽然学习了景观生态学,但却对什么是景观都一知半解”。他指出,每年申请北大景观设计学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不少本科是学习园林专业的,却连100种植物都认不全。而认识的植物中大多是所谓的“观赏植物”和“园林植物”,对乡土植物,那些身边最常见的植物却视而不见。而作为一个好的中国景观设计师,至少应该认识500到1000种植物,知道常用植物材料的拉丁名、生活习性和科名。北京的一家园艺公司,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了150种观赏植物,后来发现其中竟然有超过120种植物的原产地是中国,不少就长在西山上。这些其实都是教育缺陷惹的祸,而“教育不当引起的恶性循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将会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和改变。”
李迪华表示,以上问题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国有维管植物3万5千多种,但常用的园林植物全国加起来也就一二百种,也导致目前很多的景观设计生态性的缺乏,这将对我国景观规划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要改变这种情况,目前的景观教育体系就必须改变,与西方先进的教育体系接轨,并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情况,建立起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概念上的知识结构体系。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主任刘滨谊: 景观生态学应从三方面发展
“我国传统园林注重的是观赏效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