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就是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财政拨款、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多年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积极倡导节约型城市绿化理论和实践工作。所完成的节约型城市绿地项目中,有两项获得建设部人居环境范例奖,四项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奖。针对节约型城市绿地设计,他们有着独到的见解。
原理一:地方性 城市绿地的设计应根植于其所在地区。对于任何一个绿地设计而言,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尊重乡土知识,即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内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义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
其二,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本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即充分考虑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要素。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同时也是维护设计物本身的健康。
其三,当地材料,即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乡土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所以保护和利用乡土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要求。
原理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应该是杀鸡取卵。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其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将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予以使用。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这些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是千万年自然演替和进化的结果,是生物与土地,生物与生物,人与人,以及土地和其他生命长期共存共生的结果,体现为独特的生境和种群,以及人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文化景观。
其二,减量,这也是节约最狭义的定义。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以及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在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乡土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都可大大节约能源、减少资源的耗费,包括节约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且植物能够进行自身繁衍。
其三,再用,利用废弃的土地以及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倒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
其四,循环与再生。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循环流,因此,大自然中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流动过程是单向的、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因此有了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到高密度城市,再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每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昔日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大面积铺装或迟或早会重新变为森林或高产的农田,已被填埋、固化的水系会被重新恢复。在当前的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河流的生态恢复、雨洪的收集和利用、农业进入都市等,都将是资源循环再生和节约型城市绿地的主题。
原理三:让自然做功 城市绿地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的是人与
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的生态影响。
在城市绿地设计和营造中,这一原理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