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吃饺子,是每个中国人的习俗。大年三十,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话着家常,欢歌笑语,其乐融融。子女多的家庭,就会自然形成分工:老大和面,老二拌馅,老三擀皮,他们的妻子负责包。家里的老人,原来是包饺子的主力,现在由于年事已高,退居二线。大家庭包饺子的效率非常高,一般只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包好了饺子,然后收拾停当,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晚会。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大家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庆祝新年的到来。 其实,在包饺子的行为里,蕴涵着“分工协作”的理论,这一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说到亚当·斯密,人们并不陌生。他有两个著名的发现:一是所谓的看不见的手,二是所谓的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之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三个原因:一、分工使劳动专门化,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二、分工可以省却工人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免除因转换工序或工作而造成的损失;三、分工可以使工人因专门从事某项操作而容易改进工具和发明机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才能做的工作。 亚当·斯密以针的制造为例进行说明。针的制造共有18道工序,在没有分工的情况下,一名工人每天最多可以制造20枚,但有时可能一枚也造不出来。如果分工生产,则一天可以制造4800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0倍。分工的原则是,人们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其所需要的产品,这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各自的福利。 回头看我们中国人年三十包饺子,就会发现,我们中国人在大年三十这天搞的就是分工协作。 包饺子现象说明我们日常忽视的几个问题:经济理论看起来最平实不过;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经济法则做事;分工协作是人类目前所能探索出来的最好的合作方式。无论人与人相处,还是单位与单位相处,还是地区与地区相处,还是国家与国家相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