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引进选育推广蝴蝶兰‘满天红’而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汕头农科所近日又传来好消息,该所主持的“蝴蝶兰杂交育种体系构建与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通过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在蝴蝶兰杂交育种体系构建上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更为难得的是,汕头农科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该育种体系育成‘汕农凤凰’、‘汕农金凤’、‘汕农鹦鹉’、‘汕农香妃’、‘汕农玫瑰’5个蝴蝶兰新品系,并推向市场,实现了科研成果、市场开发的双丰收。
从生产需求出发搞科研目前,科研项目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汕头农科所为什么能做到科研与生产的双赢呢?该课题主持人、汕头农科所副所长徐大熊称,他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考虑到了如何把之后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正是在课题的进行过程中就把生产、市场的需求环节考虑进来,才缩短了后期成果转化周期。为了解蝴蝶兰市场情况,汕头农科所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的各种
花卉专业展览会调研,分析蝴蝶兰市场的流行趋势,为科研、育种提供参考,培育出适合市场需求的蝴蝶兰新品系。“如果我们的科研成果、建立的育种体系在项目结束后不能为生产服务或束之高阁,那只能说这个课题只完成了一半。”徐大熊说,利用所里的科研基地先对成果进行初步转化,是他们目前“处理”科研成果的一贯做法。
从成果型科研到效益型科研
“获得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科研院所的荣誉,如果成果得到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提高作出贡献,创造出实际效益,同样是科研人员的一种荣誉。”徐大熊表示,汕头农科所立足科研成果,还启动了基地建设,把成果型科研变成效益型科研。“我们的蝴蝶兰科研生产基地是广东省省级蝴蝶兰标准化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带动的蝴蝶兰生产量已占粤东地区蝴蝶兰生产总量的80%左右。”另外,他们在蝴蝶兰种苗组培技术研究方面也成绩突出,制订了省级农业地方标准《蝴蝶兰试管苗生产技术规程》;在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制订出《蝴蝶兰栽培技术规程》、《蝴蝶兰‘满天红’盆花质量标准》等农业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已经应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带来了实际效益。目前汕头市有蝴蝶兰栽培温室3万平方米,加上1万多平方米的高山基地,拥有年生产能力500万苗的组织培养育苗生产线。年种植小苗100万株,中苗80万株,开花株40万株,而这个产业规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汕头市农科所来完成的。
从引进创新到自主创新1998年开始蝴蝶兰杂交选育种研究,经过10年的努力,农科所已发展为集蝴蝶兰新品种选育、组培快繁育苗及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于一体的蝴蝶兰科研生产示范基地。该所研究员陈岳徐告诉记者,汕头农科所的蝴蝶兰育种是从引进创新开始的,市场热销的‘满天红’正是汕头农科所在引进的基础上进行选育的成果。‘满天红’以其种性纯正、花色艳丽、株形紧凑、植株矮壮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近两年种苗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
“‘满天红’的成功推向市场是我们引进创新的成果,而‘汕农’系列5个新品系的推出,则见证了我们从引进创新之路走向自主创新之路。”陈岳徐说。
立足汕头放眼全国徐大熊称,汕头农科所将借助自己在蝴蝶兰选育及标准化栽培方面的技术优势,依托蝴蝶兰标准化示范区,采取“公司+基地+标准+农户”的模式,提供优良种苗,开展技术培训,带动粤东地区的蝴蝶兰生产大户从事蝴蝶兰标准化生产。徐大熊表示,全国蝴蝶兰产业的细化分工是必然选择。根据汕头的气候特点,汕头农科所在全国蝴蝶兰生产上的合理定位应该是:大力发展中、大苗生产。汕头地区生产中、大苗,北方地区及云南等地购苗后生产出高品质的蝴蝶兰,创出细分市场、共同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