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五月份,市民在经过省城芜湖路、淮河路、明光路等路段时,纷纷绕道而行。因为道路两旁的梧桐树下“毛毛雨”,不仅影响了市民出行,还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
记者昨天从园林部门了解到,合肥市园林科研所根据梧桐的基因变异,培育出一种不育无毛梧桐,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梧桐树的“毛毛雨”问题。这种先进的科研成果目前在南京、西安、武汉等大城市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梧桐雨”何时不再来?
“其实在25年前,我就开始了这种无毛梧桐树的研究与培育工作。”70多岁、目前已经退休的合肥园林科研所研究员周业恒这样告诉记者。
据他介绍,法国梧桐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行道树,它生长速度快、树大叶浓、维护费用低,给市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是它也有一个严重的缺点,每年的四五月份,梧桐的老球果散开后,种毛脱落随风乱飘,给城市带来一定的危害。
于是,周业恒开始研究梧桐树。经过测定,周业恒发现,每个梧桐树球果大约有1064粒种子,每粒种子有种毛130根,这样每个球果就会散发出13万根种毛。每年四五月份,大量梧桐种毛随风乱舞,省城陷入一片黄色的“烟雾”中。一些市民因为对其过敏或吸入肺内造成呼吸道疾病,纷纷前往医院救治。
周业恒一开始研究,就是十年时间。但是梧桐种毛对市民的伤害仍在继续,最后市政府权衡再三,将长江路、徽州大道等主要街道上的大批梧桐树全部砍伐或移栽。仅有如今的芜湖路、胜利路和市内部分道路上的梧桐树幸免于难。
十年磨剑为梧桐“绝育”
1982年,周业恒带着同事开始在道路上挨个挑选生长旺盛的梧桐树,最后选出了800棵梧桐芽和800粒梧桐籽,然后送到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利用钴60原子能辐射,让其基因快速变异,又经过其他的方法,使它们的染色体发生遗传改良。1600个实验品经过辐射后,他们立即将其带回科研所进行培育和观察,最后,800棵梧桐芽只成活了四棵,而梧桐籽成活了八九棵。
转眼间九年过去了,当初的梧桐苗已经成长为粗壮的梧桐树。在这九年内,梧桐芽长出的大树没有长出一个果实,而且梧桐叶片增大了一倍多,落叶季节不到一周,叶片便全部落完;而梧桐籽长出的果实也很少。这时,周业恒知道自己已经接近成功了,
因为正常的梧桐树,只要六七年就会开花结果。
1991年,周业恒再次邀请专家来到研究所,对由变异梧桐芽成长出的大树进行最后的科学论证。最后经过染色体鉴定,发现该棵梧桐树的染色体明显减少,由42对变异为稳定的35对,变异后的染色体已经不能再进行配对,自然也就不能开花、结果了。
1991年,周业恒带着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到北京,报到了科技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看到这个科技成果后,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写道,这是一项国内外首创的出色的科研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悬铃木种毛污染环境的问题。由于成绩突出,推广价值大,周业恒与邓道三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成果奖和我省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研究成果飘香省外
1991年该成果得到国家和省市的肯定后,并没有在合肥迅速推广起来。
从北京领奖回来,周业恒就在同事的帮助下,把长江路上五里墩至安农大一段的梧桐树头全部锯掉,然后在480多棵树头上,全部移植上不育梧桐芽,随后又在徽州大道上移植了480多棵梧桐树。经过两年的成长,这些移植后的梧桐树长势良好,同样没有结果。但是随后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移植后的梧桐树全部被砍伐。周业恒几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