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正是植树好时节。怎样保障植树不是植“数”?
怎样做到城乡协调?在沈阳市采访,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启示:植树绿化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质量求实效。
既要保量又要保活
已经戴上“国家森林城市”桂冠的老工业基地沈阳市,到2006年底,沈阳市有林面积达到530万亩,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14平方公里。今年沈阳市还将完成造林40万亩,植树3000万株的目标。沈阳的绿色铺陈可谓大手笔、大气势。但人们心中往往还有一个疑问:种这么多树,怎么保活?沈阳大规模开展绿化伊始,就以立法的形式保证树的成活率。《沈阳市林业资源建设保护条例》就有这样的硬约束:除国家特别规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外,成活率不足85%的,不计入年度造林完成面积。
同数量相比,沈阳市更重视植树的质量和后期维护。
提高绿化管理和养护水平,沈阳采取了3个办法。一是实行绿化工作区域负责制。同时,实行保证金制度和绿化责任制度,把植树数量同植树质量特别是树木的成活率统一进行考核,坚持资金拨付与苗木的成活率挂钩,做到长效跟踪考核。二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绿化管理。沈阳采取公司承包、保活三年、专业植树、军民携手的方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绿化管理和养护,开展多种形式的绿地认养活动,加强对全市绿化的管理,保证树木成活与养护人、责任人相对应。三是强化绿化工作的法规建设。沈阳相继出台了《沈阳市
城市绿化条例》、《沈阳市林业建设保护条例》和《沈阳市庭院绿化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
法律责任等作出严格规定,在国内首次确立了城市绿地规划“绿线”的法律地位。对肆意破坏绿化的行为,采取严格措施予以制裁。
改变绿化管护工作原有作业方式,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干事”。沈阳把市场竞争引入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中来,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相分离,制定“定岗、定人、定工作量、定标准、定经费、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采取双向选择和自愿组合的方式,对绿地养护权实行内部招投标承包。绿地维护费实行“以量定费,按质拨费”的办法进行核拨。对承包绿地养护权的单位实行月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相应的维护费,经考核不达标的扣罚保证金,两次以上不达标的,取消养护作业权。
到记者截稿时,沈阳又有2500名从下岗职工中招募的“绿化保姆”走上了看树护绿的新岗位。对待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色植被,沈阳采取的是“盯人防守”。
不搞“高价造绿”
要绿化,但怎样绿化?这是一个问题。花巨资铺草坪、移大树,固然变化很快很明显,但沈阳首先看到的是“花钱买绿”的弊端。
沈阳市林业局副局长付毅慧算了一笔账。草坪每平方米的造价是5—10元,养护费用每年还要支出5元,而同等量的树木绿地每年只需1—2元。只看眼前投入,不计后期维护,高价种草可能给城市带来“后遗症”。在调节城市气候、防止大气污染、涵养水源、阻挡风沙、隔音降噪方面,草坪功能也不及树木。结合北方沙尘多、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特点,沈阳绿化选择了以树为主,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生态系统。
付毅慧接受采访时说,科学的、节约型绿化原则就是只选对的,不用贵的。首先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种”,从本地实际出发搞绿化,多用成本低、适应性强、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比如抗寒耐旱的树种。其次,要走“因地制宜讲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向高价造绿说“不”。城市绿化应坚持以节财、节水、节能为手段,少花钱、多建绿,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绿化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将好事办得更好,才能为市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从事园林科学研究的田伟工程师介绍说,这几年沈阳城市绿化发展速度快。最可贵的是,乡土树种风格突出,这些本地树种生长健壮、冠大荫浓、抗寒、抗旱、抗污染、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节约。由于沈阳植树绿化实行针阔叶混交的组团栽植,形成稳定的自然林群落,达到了生态防护和自然景观的双重效果。此外,沈阳在树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