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泥、砌砖、拉线……张富贵熟练地忙活开来,他正和几个工友一起在乌当区东风镇麦穰村的一户村民家盖新房。“这里的农民幸福哦,你看,”张富贵指了指不远处
一栋栋刚建成不久的村民的新房说,“每年这个村都要起几栋新房子。真想到这里当农民!”
张富贵的话引来了工友们的笑声:“老张这是犯了‘红眼病’。”
“我是羡慕嘛,人家种花都‘种’出了这么多的新房子。”
……
5月初夏,风和日丽。南明河下游乌当区沿线花团锦簇,一条以东风、水田、朱昌等乡镇为主,逐步向沿河下游的下坝、百宜等北部乡镇发展的
花卉走廊带已初具规模。
随着发展鲜花种植业而来的,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乌当区现有花卉年产值在25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达5.2万元。
难怪老张要犯“红眼病”呢。
农民改种花“一条龙”扶助
近年来,乌当区花卉产业发展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和花卉产业发展规划要求,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大现代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在花卉品种上以
非洲菊、
康乃馨、
玫瑰、金花
石蒜、彩色
马蹄莲等鲜切花为主。目前,全区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达1030亩。
“当初提出要发展花卉产业时,不少村民还很担心。”说话者是麦穰村村支书王玉全,“一些村民问我这么好的田土不种粮多可惜,去搞些花花草草能填饱肚子吗?”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伊始,对农民的观念冲击可想而知。为消除村民的后顾之忧,除政府大力扶持、激励村民的种花热情外,乌当区在发展花卉产业中给予了农户充分的技术支持,以政府业务部门牵头,在引进昆明锦苑花卉公司解决花卉发展技术难题的基础上,从全区相关部门抽调17人作为专门的花卉技术人员,负责花卉发展技术指导。区政府对技术人员实行包棚、包片、包到户的“三包”责任制,并建立补助和激励机制。
同时,乌当区把统筹统建和反租倒包相结合发展花卉产业。一部分由农业园区在东风镇乌当村坝子连片集中租用农户土地统一建棚,再把大棚反租给当地农户或业主发展花卉,有效降低了农民的风险压力。2006年,农业园区统筹统建大棚600个左右,全部反租与当地农户和外来业主,促进了花卉大户的发展。
此外,当地还建立了花卉协会,为农户提供了一系的物资,如农药、化肥、定植网、花袋等。协会统一购进生产物资,不仅为种花农户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为花农规避了风险。
产业上规模花香飘海外
如今,南明河下游乌当区沿线,一个个花卉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仅2005年和2006年两年时间,乌当区花卉基地建设总投入资金2687.02万元。
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两年间,乌当区建起花卉大棚1650个,其中,新增非洲菊大棚290个、新增康乃馨1222个、玫瑰128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