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西欧剧变的气候与强制性的栽培环境等都是其影响因素。新型温室全面安装自动化设备,而有许多设备都是投资过度。因为蝴蝶兰栽培过程中输送搬运次数不多,放置植床时间较久,因此过多的昂贵搬运设备反而造成投资的浪费。温室面积太大,长宽均是100米,已超出机械通风的作业能力,只有采用自然通风进行降温。但是自然通风的降温能力有限,全面使用空调冷冻设备其能源成本太高昂。在每年6到8月的暑热气候,荷兰已无法向市场供应高质量的兰花。夏季高温也直接影响其市场销售量与售价。其制式栽培条件为日夜温28℃/26℃,此设定环境并不适合所有蝴蝶兰品种,因此荷兰蝴蝶兰产业可用的商业品种仍不如台湾多。
在生产流程中自品种开始,组培苗、2寸苗、4寸苗至抽梗苗,其中每一项都是商品。越接近流程源头,成本愈低,在台湾生产的时间愈短。在台湾的生产时间长,但是售出利润不见得最高。目前台湾到欧洲的产品已逐渐由组培苗向2寸苗转变。在未来,3.5寸成熟株以海运方式送达欧洲的数量将逐渐增加。然而至今海运输出仍然缺乏全程管理,缺乏定量管控,还是在凭经验以昂贵的成本进行此种营销试验。在荷兰,大苗的销售对象仍是台商,仍然无法跨出华人的世界。在技术方面,大苗海运的相关技术,如断水、低光、低温等前处理程序,货柜内装箱作业环境调节,到达当地的活力恢复程序等都已经有标准可以依循,但是业界仍习惯以经验处理昂贵大苗,再加上有的宣传言过其实,致使海运外销的大苗失去了信誉。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建立严谨管理的心态。
台湾外销种苗量升价降
在2006年外销市场种苗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台湾省内的内销市场并未因此而受惠,种苗的大量倾销并未影响内销市场的供货量。主要原因是此次外销热潮中,美国市场的主力是大白花,欧洲市场是多梗、多花品系,而内销市场的主力为长梗大
红花,与欧美市场需求品系相关性不高。对内销市场而言,质量良好并不见得售价就会提高,只是销售时比次级品更容易一些,温室内的开花株更容易卖出。种植兰花的利润计算方式是收入减去支出。在此情况下,内销市场的收入因单价低迷而无法提升,因此很多业者只有设法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最直接的方法是回到以往小农规模时代一条龙式的经营方式。从育种、组培苗、种苗栽培、开花株及市场营销,一切都自己包办。
对外销市场而言,如果只是少量多样化的出售组培苗,那么台湾只是欧洲兰花公司收集种源的天堂。如果要通过价格竞争,则台湾兰苗成本无法低于祖国大陆、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新兴的生产地。台湾如果一味降低成本而忽略质量,对未来市场的伤害更大。2006年种苗缺货,台湾种苗价格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质量无法为客户所信任,种苗沦为次级品的角色。
在降低成本方面,许多有外销业绩的兰园都面临质量不稳定、时程难以掌控的问题。而许多代工厂仍不能准确掌握生产时程,在此情况下,大的兰园逐渐放弃让代工厂阶段性生产的代工方式而采用一条龙式的生产。此种代工制度的逐渐消失也代表台湾蝴蝶兰产业极大、极小时代的来临。
提高产品信誉度
台湾蝴蝶兰1.7寸苗在2006年底的售价是30~33新台币(约7.5~8.3元人民币),扣除种苗成本与代工成本,利润大约3~5元新台币(约0.8~1.3元人民币),因此卖出的量的多少也决定了利润的多少。如果自行育种,自己生产组培苗与自行栽培至1.7寸苗,将所有代工成本减到最低,利润也相对最高。但是此种育种、组培苗、1.7寸苗三合一的生产方式只有大公司才做得到。台湾兰业不乏具有此能力、能够顺利经营的大公司,问题是除了这种大公司外,如何让各种小、中规模的兰园走出不同的道路。要将中、小兰园结合起来,让其在国际兰花产业持续经营,根本解决方法是建立生产制度,建立自身产品的信誉。建立生产制度蝴蝶兰自组培苗至2寸苗,在时程、质量与数量等三方面,都可以建立管控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虽然无法要求像工业产品99.9%以上的成功率,但是荷兰的成品率已定在90%以上,这是蝴蝶兰可以管理成功的例证。要将组培场、小苗代工兰园至大苗代工兰园结合起来,只有建立共同遵循的生产制度。
建立产品信誉荷兰种苗公司对台湾种苗的批评是:病毒感染率高;质量不稳定,生产时程无法掌握;无法提供售后技术支持。2006年,笔者在荷兰的温室内看到从台湾空运到此的1.7寸或2.8寸苗,也看到海运至此的3.5寸大苗。其中,有质量良好的种苗,但是也有更多老株与未成熟的幼株,叶片破损,根群上已布满水草。这些种苗的开花质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