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沙地采访,有一种植物的名字反复被人们提到,它就是
樟子松。
虽然樟子松不是什么罕见树种,但是在呼伦贝尔人心中,它是不可取代的宝贝,哪里有它,流沙就停住了前行的脚步,为草原带来绿色的生机。
樟子松是呼伦贝尔的乡土树种,
红花尔基林业基地就有我国惟一集中连片的沙地樟子松野生林带,同时它也是理想的固沙树种,人们在长期的治沙过程中认识了樟子松,爱上了樟子松。
2002年,呼伦贝尔市林业局经过调研,启动了18年内建成长250公里、宽140公里绿色长廊的“樟子松行动”。
林业局负责人介绍说,“樟子松行动”就是利用沙地樟子松具有的自然落种好、天然更新快、喜光、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等生物学特性,模拟樟子松自然分布规律,以大面积禁牧、小面积封育的形式采用簇状、组团状栽植樟子松大苗,并促进其自然更新,用10%的樟子松栽种面积,达到100%的治沙效果。
在陈巴尔虎旗完工镇治沙示范区,记者见到了这个普通而神奇的植物。尽管呼伦贝尔一年的无霜期仅有110天,对树木的生长相当不利,3至4年的樟子松长得不过膝盖高,但是,与草原上棕褐色的植被相比,一排排翠绿的樟子松十分醒目。
如今,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封育保护,已经与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其他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封育与人工造林等措施,3条绿色长龙正在往日风沙肆虐的海拉尔河沿岸、伊敏河与锡尼河、阿木古郎至甘珠尔庙3条沙带上推进,成为抵御风沙的重要屏障。据统计,4年来沙区各旗市区自筹资金,在“樟子松行动”中栽植樟子松大苗近百万株,封育沙地樟子松林面积240多万亩,500万亩沙地被固定,庇护草场面积约有2000多万亩。
茁壮成长的樟子松林为呼伦贝尔沙地带来了一连串变化:沙地樟子松封育前,总面积仅0.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26.7万立方米。封育后有林地面积已达13万公顷,是封育前的12倍,活立木蓄积量863万立方米,是封育保护前的32倍,封育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带形成了一条长150多公里,宽2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基本控制了呼伦贝尔草原东南方向的两条沙带。海拉尔河两岸散生樟子松林绵延120公里,有效地控制了该区域的沙化。
随着樟子松有林地面积逐年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过去,海拉尔市区内4至5月份沙尘天气危害严重。现在西山有10多万亩的樟子松林,基本上已经控制了风沙。封育区内的植物群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的半流动沙地上生长的查巴嘎蒿等典型沙生植物群落被以樟子松为主的植物群落所替代,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地附近已出现了森林草原过渡带的五花草塘景观。由于森林面积的扩大,野生动物的数量也明显增加。靠近樟子松林带地区的牧草茂盛,当地牧民受益匪浅。
“樟子松行动”采用野生大苗移栽固沙深埋造林,方格网状固沙等有效的造林治沙方法,对防治草原沙化、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林业专家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樟子松行动”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