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殖质营养学说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最流行的植物营养学说是腐殖质营养学说。其代表是德国学者泰伊尔(1752-1828)。他认为,腐殖质是决定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是植物唯一的营养物质,矿物质只能间接地加快腐殖质的吸收速度。
虽然以泰伊尔为代表的见解在欧洲风行一时,但也有很多学者反对他。1804年,法国学者索秀尔证实: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C O2和O2有关;经化学分析,明确了空气中的氮素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通过观察Cacl2、Nacl、Ca(NO3)2等无机盐溶液的吸收率,证明植物根系具有选择吸收功能。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中合成了世界第一种有机化合物--尿素。这种尿素虽然在当时可以从人类和某些动物的尿液中分离出来,但这是首次从无机物中合成的有机物,成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向腐殖质学说的致命一击。
法国化学家布森高(1802-1882)采用索秀尔的试验方法,完成了许多关于植物营养的研究工作。他认为植物中碳素来源是取自空气中的CO2,并发现豆科作物有利用空气中氮素的能力,而谷类作物只能吸取土壤中的化合态氮素。
矿质营养学说
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提出的矿质营养学说彻底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他指出,腐殖质后于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因此,植物最原始的养分只能是矿物质。
李比希无机矿质营养学说的要点是:1.植物通过绿叶可将太阳光、 CO2同化后吸收,其来源不是有机腐殖质,而是由生物呼吸、无机物燃烧等过程产生的。
2.根中吸收的氮是大气中的氨通过雨水供给土壤的,大气中的氨是由于生物的腐败而产生的。在植物早期生育过程中,人工向土壤中施用氮肥是必要的。
3.燃烧植物所剩的残灰中含有P、K、Ca、Mg、S、Na等元素,这些物质对植物体的形成是必要的。有机物通过燃烧(中介)可以转化为残灰(无机物)。
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至今仍然正确,现今的学说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水培技术的发展
1859年,德国的沙奇斯和克诺普第一次用水培方法培养出正常的植物。所谓水培,就是把已知化学元素的无机化学试剂溶解在纯水中,然后将植物根系浸在水溶液中培养。这种水溶液被称为营养液,故水培亦称营养液栽培。
之后,这种水溶液培养技术被广泛用于植物的生理试验、营养试验和病理试验。但真正将无有机质栽培最先应用于生产的是美国。
1929年,美国的格里克博士用水培法种出了第一批商业作物。随着他的成功,水培技术被传到英国、日本、印度等国。我国近20年来亦奋起发展水培,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引进了水培设施,有的地方则结合国情开展塑料薄膜大棚内的水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为无土栽培正名
营养液栽培英文名为Hydroponics,有时称为Soilless Cultu re,可译为无有机质栽培、无腐殖质栽培、无污染栽培或无土栽培。其实,用无有机质栽培、无腐殖质栽培的说法,更能表达其实质。但一些人仅仅把它理解为无“土”栽培,而去掉其无有机腐殖质的本质,致使很多人对“无土栽培”产生误解。
理论的错误,必然导致实践中假无土栽培的泛滥。如有些专著中将泥炭、苔藓、马粪、醋糟等有机腐殖质当作栽培基质,都称为“近代无土栽培”。其实,上述腐殖质栽培在我国古代就已被采用,岂能称为“近代新技术”。土壤栽培的实质就是有机腐殖质栽培,无有机腐殖质栽培才是无土栽培的真谛。将凡是不带“土”字的物质作为基质都称为“无土栽培”,甚属荒谬。
这种观点的出现,不能单用无知来解释,还说明古老的腐殖质学说在当今仍有很多信徒。腐殖质学说是一种很难根除的理论。实际上,一些人思想中还认为,动植物体腐烂后得到的产物或排泄物才是植物生长最适宜的养料。假无土栽培极不利于栽培技术的革新。
无界产生生命
1818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继产生了人类社会的三大发现:能量不灭定律、有机细胞和进化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证明,生命是从无机界发生的。1828年,维勒从无机物中首次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科学的发展上,这意味着人类将从无机物中制造出蛋白质。蛋白体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由氨基酸结合形成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只要把蛋白质的化学成分弄清楚,人类就能制造出具有生命的蛋白质。1965年我国在世
[1] [2] 下一页